翻开包拯的《干部履历表》,你会发现一件比较搞笑的事儿。公元1057年农历三月,包拯任开封府尹,第二年农历六月离任,只干了一年零三个月。
“包龙图打啊坐!在开封府——”,仅有一年多。那么其他时间,他老人家在干神马?干神马?告诉你吧——从参加工作到去世,35年间,担任过和没担任过的实职虚职,多达43个。
他弹劾过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戏曲《陈州放粮》,说得就是这事儿。经他举报,受处理的领导不下30人。他举报酷吏王逵7次,最终把这货弄下来了。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举报后被处理。郭承佑是领导的亲戚,但他连续举报4次。大宋公司老总宋痒,文采很好人品不错。但包拯举报他:身为重臣,毫无建树……
秦州、陕州和斜谷一带,行政机关建“楼堂馆所”或是搞“首长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都从民间征来。秦、成等七州,建造河桥所用竹索,一年常在几十万竿。包拯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积极上报,对此领导很重视,下文免除了群众负担。
契丹在边境调集保安,保安往开封送“鸡毛信”报警。赵祯说,兄弟你去河北一趟,征些粮草备用。包拯回来后,打了个报告说:“漳河一带,土地肥沃。但人们不能种地打粮。仅是邢州、赵州,就有一万五千顷农田被用来牧马。请领导下文把这些土地交还百姓,让他们耕作种植。”这个意见,被赵祯采纳。
解州池盐的专卖法令,对百姓生计不利。包拯了解情况后,报请上级批准,一律放开自由买卖。
在干部管理方面,包拯不同意领导对谁特别好。建议在机关内部,废止“封官”和“私恩”。还把唐代魏征的《三疏》送去,要求赵祯放在办公桌上首儿(座右)作为借鉴。他向赵祯建议,应当明智地听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见,明辨帮派的问题,爱惜人才,不要先听什么就信什么。免去冷酷寡恩的人,抑制投机取巧行为,端正刑法,彰明禁令,可建可不建的房子不要再建,禁止传播小道消息……
对于包拯的这些建议,赵祯大都采纳了。
他还建议:边境无战事时,把保安调到内地。这个……上头没有回话儿。
他提出:“将这些军队分散到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情况,则无后顾之忧。假如说兵不可以一下子大量削减,那么请训练义勇,少给粮食。这样每年所需费用,还不到屯兵一个月所需要的费用,一州所收的赋税支付后还有多的。”
按说这个建议不错。不让保安下岗,降格为生产建设兵团。多少种些地,群众负担小了。但是,领导出于种种考虑没有采纳。
包公一生,工作调来调去,职务升升降降。他在瀛州工作过,儿子去世后,思想负担重,请求到离家近、事儿少些的地方去。结果,先被派到扬州,后又调到庐州,后又升任司法部副部长(刑部郎中)。
这段时间,由于推荐的干部出了问题,包拯受到处分,调任“兵部员外郎”。坐了一段“冷板凳”后,又到池州工作。犯个错误,出个差错,不稀奇。文彦博那么神勇,当年灭狄青,他可是出了大力——谁也不是圣贤。包拯恢复职务后,又调江宁工作。干了一段,58岁回开封任市长,并升为(副部级)右司郎中。
包拯工作起来,作风比较过硬。有些人比较害怕他,但老包对老百姓不厉害。以往规定,凡来反映情况的,进机关后不能直接去办公室。包拯到任,打开办公室门,使他们能见到领导,当面陈述是非。于是有些混混,不敢再欺负他们了。
开封市长之所以不好当,是因为有“背景”的人较多。有些牛人搭违章建筑,把惠民河的河道都堵了。这时,发了一次大水。包拯以“抗洪抢险”之名,下令将阻水的楼台亭阁拆掉。有人拿《土地使用证》(地契)去找他,说我这合理合法。包拯一审核,发现上面有涂改痕迹,增加了使用面积。就报到赵祯那里。结果,当事人受到了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