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搞笑版(4)
2013-11-21 21:36:10

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

体会三十三:这个不可以啊!

 

主要表现在:

1.在衔接的时间上,只注重开始于大班末期,截至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更短的时间,忽视了整个学期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有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开始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

体会三十四:那么,神马时间开始衔接,才算不晚呢?中班结束就开始衔接?衔接到即将上二年级?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娘家”……嗯,亲做得8错。但是听好了:还远远不够啊哈哈,继续给力吧。

 

在衔接过程中,有些教师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难以适应。这样不但效果不好,还会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体会三十五:看来,这“急于求成”,真是一大害。想法子把它灭了才是。“衔接”啊,你慢些走慢些啊喂……怎么成马玉涛了嘿嘿。

 

2.在衔接的内容上,有的注重于智育的衔接,尤其是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体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体会三十六:智育衔接重要,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看来也要有。但这些不是全部,还有体育、德育和美育等。孩纸的“社会适应能力”,本姥爷理解:应为孩纸从家庭到亲子园或者幼儿园的适应能力,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能力。这个嘛,当然不能忽视。好,衔接,都衔接。

 

在智育衔接中,有些幼儿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体会三十七:说得太对了,本姥爷原来也是这样理解滴!注意啊!孩纸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要进行幼小衔接。孩纸生活经验的积累,要设法保证他上小学后,在校内、班上等场所,能够运用自如啊!

 

有些幼儿教师,没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体会三十八:幼儿园老师读的是幼师,不是师范学校中专班。对于小学教育,即使在校上课时涉及了,实践恐怕也很少,甚至没有。知识和技能不规范的事儿,有时确实是有滴!

 

衔接内容片面、单一,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使幼儿很难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体会三十九:“砖家”大人,真的这么严重吗?您老可不要吓俺……俺天生胆小啊!

 

好,明天说下家长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