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体会四十:注意:是有些家长啊,不是全部。不然的话,一篙打翻一船人,我就别在这儿混了呵呵。
1.孩子知识的培养。有些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学会了写字、拼音和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
体会四十一:其实,只要身体健康,每个孩纸都是聪明滴!尽管有差异,但以中等智商来衡量,几乎木有“笨孩纸”,同意吗?
有的家长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
体会四十二:这个嘛,好像不太合适吧?动机是好滴!结果如何?试过才知道。但是,有些上幼儿园大班的孩纸,老师布置有作业。做不做?纠结中……如果量不太大,让孩纸做下?
有位幼儿的妈妈,每天在空闲的时候,教幼儿背唐诗宋词、背故事、学写字,但很少让幼儿玩玩具,也不让幼儿参与劳动。
体会四十三:这个……汗!孩纸6岁以前,长身体和长知识同样重要。其实,孩纸适当多动手,也能提高能力啊。
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忽视孩子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的行为,实属拔苗助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体会四十四:如果真有酱紫的麻麻,那就要注意了:孩纸只会背这背那写个字,不会玩玩具,不帮妈妈拖地、不和妈妈玩面粉,包饺子,那他在幼儿园,和同学怎么相处?更表说到小学怎么怎么了。
这样的孩子入学后,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刚入学,感觉比较轻松。由于老师教的,许多他都会。所以可能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体会四十五:郁闷啊!家长使劲儿教了,怎么会这样?
随着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有的孩子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和“厌学”等问题。
体会四十六:瞧瞧,麻麻“充”的“电”用完了,自己不会“充电”,肿么办?555
2.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有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门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
体会四十七:在国外,这样的家长有一个说法,叫“直升机”。即孩纸走到哪里,家长总是“盘旋”在孩纸“头顶”。不想当“直升机”的,请举手!老有家长“罩”着,孩纸成长慢啊!
孩子在幼儿园,过的是集体生活。整天和老师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困难,比如穿衣服、系鞋带、去厕所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
体会四十八:情况基本属实吧。但就是在幼儿园,不少老师也是教育孩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不好的,做不了的,老师才帮助。
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
体会四十九:是啊,全班几十个学生,如果个个都要求老师帮助系鞋带,那需要多长时间啊!学习用品不要老师帮助准备,也不需要家长帮助准备:“我自己来,我能行,我自己能做好!”这才是好孩纸!
综上所述,幼儿园不仅要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还要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幼小衔接”问题。
体会五十:噢,偶好像知道了:加强孩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做好“幼小衔接”有好处!嘘——小声儿啊!一般人,我还不告诉她……
幼小衔接,应该是:在学习上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时间上向小学过渡,在能力上和社会“搭桥”。
体会五十一:您瞅下:注意三个“在”啊!吼吼?这个这个嘛!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怎么;在时间上,应该怎么怎么;在能力应该怎么怎么……买只烧鸡不忙着吃——先撕撕(思思)吧哈哈。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们的一些社会行为,是在幼儿园和家里养成的。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加上学习能力的过渡,孩子才能真正地实现“幼小衔接”。
体会五十二:我天!快完了吧?一直不完,我怎么给我家小阿写博客啊!好,真的快完了。明天,说下幼小衔接班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