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家风
2014-02-04 19:28:20

今天是大年初四,天气晴冷,小阿继续在家休养生息。上午和爸爸在客厅玩,其间还给我打来一个电话。下午,小阿娘给他放假,没让他做作业。

小阿姥姥的侄女侄子,两家七口今天来我家。做了一桌子菜,宾主尽欢而散。

送客后看电视,遭遇热词:家风。初一在大弟弟家吃饭,年过八旬的老妈也念叨:“家风,啥是个家风?”

家风,网搜可知: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又称门风。

早在北周时期,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就提及: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到了宋代,辛弃疾在《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中也写道: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早年,我爷爷的父辈,好像比较富有。至今,村东十字路口东北方和东南方的N处宅基,相传祖上是我家的。但听上一辈人说,我奶奶过门儿那天下轿时,一群卧在树上的鸡,突然受惊飞起。后有算命先生说:“坏了。这家的家产,怕是要散了。”

不知是否巧合,爷爷的亲事儿办了不久,他老爸就患了重病。长年求医抓药,最后卖了家产和土地。所以,我爷爷和奶奶那一代,就幸福不到哪儿去了。我的两个姑姑,都是解放前出的门儿,一个嫁到外地,一个嫁到邻村,对方家境,均为一般。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由于家里缺房少地,所以土改时,划了个好成份。我的爷爷熬到了解放,却在我出生前一年病故。我奶奶虽然常年咳嗽,但毕竟活过了七十岁。

老一辈对我的影响,一是奶奶非常爱我(见《那枚温热的红枣》,我在奶奶的慈爱中长大,直到小学三四级,我才和爸妈一起生活。

二是我老爸非常敬业。平时注重讲道理,较少打孩子(见《永远的老爸》。我想,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渊源吧。

由于从小接触老爸带回家的书报等有字读物,并对此产生兴趣,所以,虽然我只上了五年半小学,N个月的初中,但是能在长达十年的农村和工厂生涯中坚持自学。并于1977年底,参加“文革”后的首届高考并被录取,至今已获高职十年,成为我家文化程度最高的人。

我的妻子,早年高中毕业。虽未能参加高考,但参加过电大和成招学习,拿到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专文凭。所以,我们对女儿的教育,一是抓学习成绩,二是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至今,女儿虽然未能毕业于名牌高校,但除能把本职工作做得很好外,还另有自己的爱好和事业。

我和妻子没有儿子和孙子,女儿的儿子小阿,就是我们的最爱。平时对他的教育,一是要明事理,二是要长身体,三是要学知识,四是要有能力。

所以,要说家风,我家的家风可说是:明理守信,好学自强。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

      小阿出生那年(2008年),市妇联要求我们单位推荐一个全市五好文明家庭人选。开会研究时,有位领导说:“我提一个,你们看怎样?”简要说了我家情况后,大家一致通过。

      其实,好的家风,还有许多方面。比如:倡导全员学习,亲友有难互相帮助,尊老爱幼,不贪分外之财,勤劳守法致富等等。家风正才能国风正,这句话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