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的哪些事儿
2014-03-16 15:33:09

马航客机玩“蒸发”,地球人全知道了。连我家小阿都说:“海上发现漂浮物。”所以,天上跑的东东,没事儿还是少坐。

由于老家离机场近,所以,我从小就对飞机不陌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上慢悠悠飞的是双翼,我和小盆友们,都喊它“蜻蜓飞机”。上了小学才知道:它是“安二型”,外号“老安”。(设计师为苏联的安东诺夫,二型系改进型)。   

不久,直升机来了,多是国产货。后来也有“米8”(苏制)和“云雀”(法国产)。“直X”(5——9)低空飞过来,声音大得很。直升机是多叶螺旋桨,我们就叫它“风呼噜儿(风车)飞机”。

后来,机场又有运输机飞来。两个发动机加上机头,我们就叫它“仨头飞机”。长大知道它的名字叫“伊柳辛”,可能还有“伊尔”(均为苏联造)。可以拉东东,也可以坐人。

战斗机,有时我们能在天上看到。由于飞得比声音快,我们就叫它“丢声儿飞机。”飞机在前面,声音在后边,有意思。“歼五”“歼六”居多,从“米格”仿过来的。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1997年春,机型是波音737。早上8时许从厦门起飞,一小时五十分钟后落地。飞机就是快。如果坐普通火车,那怕是快车,加上转车,也要折腾30多个小时。

第二次飞,是一年以后。这次时间稍长,两个半小时到昆明。

第三次飞,是从贵阳到桂林。这次比较“寒碜”,坐的是国产“运八”。服务员是“空嫂”,座位是折叠椅。飞起来,椅子“格达达”乱响。飞到巡航高度(8000左右),和大家伙一样稳,但是声音大。降落以后,我的耳朵眼儿疼了半天。

第四次飞,是从北京到哈尔滨。购票时服务员说:“有777,有737,坐哪种?”我问她:“都是哪个公司的?”她说:“疆航的是777,国航的是737。”我说:“国航吧。”

这次有意思。已经滑上了跑道,一个多小时才升空。问空姐,她也解释不了。后来才知道,是航班多,空管局给信号才能走。

航程较远的一次,我坐了3个小时。从哈尔滨起飞,一小时后到沈阳。下了一班人,又上了一班人。再飞,两小时后到了。机轮着地的刹那,乘客的心也落到了肚子里。

近年来,我飞机坐得少了。但是,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天上时有民航飞过。特别是下午,飞机披着晚霞,拉着不长的烟带,箭一样地往前跑——美就一个字。

普天之下,你来我往。祝愿诸君,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