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至当年9月,我在市高招办工作过半年多。
去市高招办工作,对我来说多少有些偶然。1980年底,我从市语文大专班毕业,被分配到中学任教。但该校领导反馈:语文教师超编。市教育局政工科的科长,征求我对二次分配去向的意见。由于爱人在市区东部某厂上班,于是我就说:“那你们把我分到市区东边吧。”这一来,我被分配到了另一个中学。这个学校,当时正在盖教学楼。没招生,当然也不能上课。这时局领导了解到:我已有8年工龄,恢复高考后,是带工资上了三年学。便和我商量:“你来高招办帮忙行不行?”我说:“行。”3月14日,我就到市高招办报到了。
一
高招办当时属临时机构,3月份工作启动,国庆节画句号。办公地点,就在市教育局内。由于办公用房紧张,在二楼走廊北边,只有一间办公室。
当年,市里设有高招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任组长,各有关委、局一把手任委员。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教育局领导担任。担任副主任并全职投入实际工作的,一是局教育科长苗科长,二是市师范学校张副校长。4名工作人员,有贾老师、王老师、张老师和我。
人员陆续到齐后,就开始工作。领导让我们打开局会议室,整理上年遗留物品。《考场纪录表》背面是空白,就反过来二次使用。浆糊、胶水和墨水等,用了半瓶的,合并成一瓶,准备继续使用。大头针、曲别针,半盒大半盒的也统统合并。没过多久,省招办来通知。说今年要办内部刊物《招生简讯》,让各地(市)招办积极供稿。我报请领导同意,写了一篇题为《高招工作要节约》的稿件,很快就被采用了。
这篇小稿刊发不久,苗副主任拿来一份材料,要我加个按语。我一看,是市一中在高三毕业生中开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育的事儿。想了一会儿就提笔写道:“高考在即。考上了就要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四化栋梁。万一考不上,应该怎么办?市一中的作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我介入的第二项工作,是被领导派到省会,去省招办抄资料。历年上线的考生分数,市招办当时没存档。我去省招办抄时,就住在省教育厅招待所。1977年的,省里也没存档。1978年、1978年和1980年的,我全部抄回来了。
二
高招即将开始,第一关是报名。要想让大家知道这个事儿,一是通过各所高中通知,二是在市广播站(现为人民广播电台)发稿宣传。当年市高招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广播站跑文教的张记者,因有其他事儿没有参加。她事后找到高招办,我写个草稿,她又改了遍播出了,过了一段时间,广播站寄过来一张稿费单,金额是两块钱。
除此之外,加大宣传力度的法儿还有,那就是印刷和公开张贴《通知》。《通知》如法院《布告》大小,白纸黑字。在印刷厂印好后取回,各高中领走贴在校内,高招办还要自己上街张贴。谁去贴?高招办工作人员中,就我一个是男的。当年27岁,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当然由我去张贴。
工作日甚至星期天,我骑上自行车。后架上夹着一卷《通知》,外侧挂着浆糊桶。车把上的黑提包里,装着小刷子。在市区骑一段路,找到合适地方,就下车贴一张。市区贴过以后,还根据领导要求,跑到15公里以外的大企业家属区去贴。
当年四五月份,市高招办忙着搞“预选”。由于考生多,大学录取少。经上级批准,在正式高考之前,全市预先考一次。当年参加“预选”的考生,有13000多人。过了分数线,才能参加正式高考。有的仅差0。25分,便不能进正式考场。
预选出题时为了保密,人员都集中在某县招待所。考后改卷子,是在市内的驻军某部招待所。因为门口有岗哨,社会人员不能轻易进入。预选考试和正式考试期间,我先后到两个中学的考场巡查过。母校北楼,有事儿我也常去。当时,1978年考入的学弟学妹,都还在校学习。见我胸佩红色塑料“监考证”,有些“羡慕嫉妒恨”。有的故作惊讶:“哎哟?监考大人来了。”
考试过后,高招办要应付的一件事儿是查分。按照当时的规定,考试分数不准私下查询。记得有一次,张副主任在房间里翻出一把条子,问是谁拿来的。张是东北人,早年在日本留过学。工作作风严谨,待人比较严厉。所以,他这时询问,没人敢应声。他见没人说话,就当场把条子撕了。
三
在高招办工作,经常要加班。记得有一次,要整理一份材料,由于要的急,又只能一个人干,领导就问我;你有什么要求。我说:“给我放这儿两盒烟就行了。”领导给了我两盒“金杯”牌过滤嘴烟,我自己到城里十字路口往北走路西,买了两个烧饼。热了吹电扇,困了抽枝烟,饿了啃烧饼。整了一个通宵,终于完成了任务。
高考过后,开始录取。省招办每出来一批通知书,就通知各地(市)招办派人去郑州领。当年全市几百份高考录取通知书,全是由我跑省会拿回来的。早上骑车到火车站,花上1.4元,坐“慢车”。发车以后,见站就停,到省会一般需要两小时。遇到直快,要花两块钱,区间运行时间为一小时零4分钟。下车出站再掏两毛钱,坐1路电车去省招办领通知书。领到后原路返回,到家一般就是下午了。坐长途汽车票比较好买,也是两块钱一张,但是速度比“慢车”还慢。由于路上堵车。平时走一趟,需要三小时。
通知书拿回来后,通知各校来领。社会青年被录取,通知书需要送到家。我骑车送通知书时,家家都是笑脸相迎。本人和家人手捧通知书连声说:“太好了,谢谢。”遇到吃饭时间,有的还要说:“进屋坐会儿,吃点儿再走吧。”这个饭,当然不能吃。
有一份通知书,已经给人家送到家了,省招办发现有问题,让我们追回。这个考生,当时在地区某单位工作,她和家人不想交出来。经地区招办同志协助做工作,最后还是追回来了。自己觉得考得好、又未收到通知书的,经常来招办打听,有的缠着不走,情绪还不太好。这时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安慰和鼓励,做些思想工作。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原来不太强。经过和他们打交道,逐渐有所提高。
当年过了国庆节,高招工作基本结束。这时,领导让我到局机关另一部门工作。从此,我告别了高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