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陪省会行业报的朋友,到太行小村休闲半日。
昨天上午,奥林爸来电,说省会行业报朋友来。邀我今天下县进山,到一处清代民居建筑群转下,我答应了。
其实,这地方我去年去过。然而,人数众多,导游介绍,随领导看来看去,远没有自己随意转得自在。
今天,天上没一丝云彩。太阳,也是格外得好。早7时许,我们用过早餐,车行一小时左右,就到了山里。
过了一道山口,空气通透性明显增强。是的,远离市区的车水马龙,远离水泥厂、采石厂,环境自然没说的。
这处清代民居建筑群,位于豫北太行山东麓,距县级市的市区有26公里。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2000年,被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也是当地规模最大、原有风貌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280年,年数够大吧?
《市志》和《地名志》载:清初,有闫姓人家在沧河边开一店铺,故称小店河。有《家谱》载:闫氏祖居山西林虑,后迁河南林县吕儿庄,到第九世时,携子南迁此地县城,后由第十世奉母命,迁居此地。他,就是小村创建的始祖了。
该村坐西向东,纵贯南北,现存寨墙、寨门、10座院落、23进四合院、86座房屋。其房屋建筑呈梯形,建筑风格采用明清流行的硬山式建筑。
据考证:清朝道光年间,闫氏三兄弟。由于生活道路不同,村寨留下不同模式的建筑:
老大重耕织,建房保持了中原传统的三门四户的四合院、三进院过厅式建筑,由东向西呈梯形。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不出"三门四户"。
老二仕途顺利,复制京城阁楼式建筑图纸,修建宫式阁楼庄园。但仍带有中原建筑特色。全庄园四合院、四进院,建筑规模宏伟,颇有鹤立鸡群之势。
老三生意兴隆,靠官经商、富豪乡里,修建了包括地下室在内的楼阁庭院数座,护院和贫雇农居住的房屋大而阔,且靠近南北寨墙。布局合理,规模宏伟,依山傍水,景色秀丽。
一号院:家祠,建于嘉庆25年(公元1820年)。关键词:人多,有钱,做官。
二号院:房主闫多澄。建于民国时期,是整个建筑群中,落成最晚的一座。门楼石碣:侨云山房。意为住在极高地方。
其他诸如:"春观鱼跃""秋听鹿鸣""天锡纯嘏"……也是文采飞扬。
三号院:文秀才院。房檐滴水,喜从天降,福在眼前。
四号院:文秀才院,书香门弟。
五号院:文秀才院。三门四户,是当时封建家族的标志。
六号院:最早的草房,后为服务人员所居。
七号院:文秀才所住,"守身为大"、"作善降祥",封建家训,勉励后代,保守清白之意。
八号院:木雕"文人四艺图"暗喻:书香吉庆幸福年年。两侧是暗八仙图。门楣楷书"太行叠翠"。
九号院:武秀才练武场,建于1826年。
十号院:为祠堂用于祭拜。
穿过深宅大院,后有石块砌成的寨墙,将全村围成完整的群体。山包上设有了望台,以防盗匪来袭。
啥也表说了,上图!
硬山式小寨门,进村免收门票。
山里的天,真蓝!看,都快上午十点了,天上还有月亮呢!
村里的老磨坊
村里的幼儿园:请假一个,其余全到。
“又来照相了!又来照相了!”
墙上至今留有当年的“拴马桩”
冬季休闲
深巷,直通后山。
莫道今日老旧,当年风光得很。
守身为大。有些领导同志,应该想想这条。
作善降祥,很对。牢记:人不作恶,就不会S。
西式大门
“文革”期间的“语录”
中式院落
看下年代吧,练武用的——三百一十斤啊!
又一条深巷
老姐60岁,比我大两天。
建村以来,这是第十七代。老人七十七岁,都有重孙辈儿了。
极目远眺
村外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