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翻沉,牵动国人的心。由此,我想起了自己坐船的几回经历。
1984年一过国庆节,我到汕头出差。去时由广州乘大巴前往,一周后事毕,坐船回广州。
下午一点多,船从汕头港出发。“牡丹”轮,三千吨,没有一等舱。我和两位同事,坐的是船头二等舱。开始感觉:风有三四级。沿韩江越往东开,越开风越大。开到南海上时,我们仍在船头看风景。结果一个大浪打来,不少人湿了衣服。于是,大家都跑回舱室。后来听说,坐三等舱、四等舱的朋友,有好几个都被颠吐了。
第一次坐大船,感觉比较新鲜。回舱后我又出来,见了船员便问:“今天风这么大,航行安全吗?”
对方回答:“没事儿。今天是6级风,7级才停航。”
四五点钟后,船头折往南,右眺能看到海岸线。虽然风小些了,但是浪打到船舷上,再落下去,仍是球场大小的一片白沫。
坐船的感觉不错。傍晚回望,阳光落在海面上,一片金黄。晚饭后,在餐厅里看了场电影:《神秘的大佛》。
散场出来,先到船舷右侧,欣赏了一会儿上弦月,随后又上下闲转。在甲板台阶转弯处,看了一会儿逃生知识专栏。心想:真在海上出了事儿,生还几率不会太高,随缘吧。买了本书,回舱看去。
睡到午夜一点多,热心人轻唤起床。干神马?船过香港海面,能看到“城里”的灯光。于是起来,到船舷边看。果然,好大一片,好长时间才过完。最后,随船民警来了,好心劝大家回舱。
清早醒来,船进广州港。好,此行圆满结束。
1990年4月下旬,离开大连走烟台时,大家选择坐船。同行8个人,船头照相,船舱照相。晚8点多船开了,在渤海上慢慢地走。外边黑乎乎一片,只好回铺位上聊天。大家正聊着,我出来看了救生圈所在位置,回来吱了声。领队说:“这个好,安全意识强。”
当日同样有风,但是风不大。醒来到烟台,是早上4点多。为不惊扰当地朋友,在码头小饭馆里,我们打牌到8点。
1992年春,我去青海出差。上午过日月山,去了龙羊峡。返程时又跑到青海湖。住一夜早上起来,大家上汽艇看湖景。一只不大的船,连栏杆也没有。就那样站着,在风中突突地开。我站了一会儿,也不怕人笑我胆小,就坐在甲板上直到靠岸。
1997年底,因培训跑到昆明。这一回,是我大学同学接站。下午看了西山民族村,路过海埂体育训练基地时,同行的老哥,提出想坐摩托艇,逛一下滇池。
我同学的老婆,是个大美女。她就说,好,坐一下。
几个人上去,“艇长”就开动。谁知开到滇池中间,摩托艇熄火了。发动一下,不着。再发动一下,还不着——那个心急啊,但面儿上还不能露。眼看天色已晚,唉——
发动N次后,终于发动着了。赶快上岸——这破艇,俺再也不坐了哈哈。
其他,在武汉坐轮渡过长江,在厦门坐轮渡去鼓浪屿玩,在哈尔滨坐船去太阳岛玩,从黑河坐船到江对岸的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观光,由于水面窄,时间短,都相安无事。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无论是因公出差,还是个人旅游,各位一定切记:出门在外,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