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现任北京11中校长。1995年,他在山东高密一中工作。当时,他儿子上初一,内侄女上初中四年级(当时有些地方,是小学5年,初中4年)。
这一年,在学期的期末,他让儿子和内侄女,参加了高三语文课的期末考试。结果,儿子考了82分,内侄女考了85分。
这两个孩子与高三生,一个差五六年,一个差两三年。凭什么能考80多分呢?他们凭借的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大量阅读了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
孩子小时候,李老师就给他买了大量图书。后来他发现:自己书架上的书,不断在减少;而孩子书架上的书,不断在增加。原来,当买来的书不能满足孩子阅读时,孩子就把爸爸的书,放上了自己的书架,有些还写上自己的名字。
儿子读初一时,李老师曾让他写一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结果,孩子写下了《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
其中,《戴高乐传》他看了3个不同的版本,互相比照着读。对比同样一场战争,哪本传记写得较好,哪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这10本书中,有3本书是哲学书。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家长帮他积累了,帮他铺垫了,他的认识高度,就会超出所处的年龄段——是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他孩子初三时,参加过一次高考,语文考了122分。3年后正式参加高考,也没突破123分。这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却能影响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