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姥爷61岁的农历生日。
本照“环保、节约”和“七十以前不做寿”的重要精神,我去城中村看望老妈后,自己找了个清静地儿——摘下防雾霾口罩,来了个深呼吸:一碗水冲蛋汤,一份上海生煎。耗资二点五大洋,就算过了61岁“大寿”。
好了。人说话要算数儿,今天继续“力争当好第一
为什么?因为要比较正经地谈教育,似乎应该由懂点儿教育的人来谈才是。如果半点儿不懂——猪八戒开美容讲座,听众不会太多是吧?
我第一学历是小学五年半,这资格儿怎么谈教育?但是1977年冬,我参加了文革结束后的首次高考。一不小心被师范大专录取,并且是带着工资上,很是被人羡慕。在校期间,学了心理学、逻辑学和教材教法等。实习期间,教过一学期的初二世界地理。分配工作时,由于某校不想要我,“害”得我只好到市高招办帮忙。其间由于表现较好,最后留机关工作。两年后,又“轻轻地挥着手离去”。
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我报道过全国优秀班主任。宣传幼儿园和中、小学以及教育系统工作的稿件,不写不写,写过不少篇。我略知凯洛夫的《教育学》,翻过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但是,我不是资深老师,没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和操控学生的经验,所以仍然说不上懂教育。
我认为:教育专家比较看重教育的规范性、系统性、整体性和严密性等等。而身为学生家长,不可能人人都师大毕业,都是教育专家。然而,不是专家也要教育孩子。于是,就有了像我这样的“半瓶子醋”。“半瓶子醋”通过学习,是能成为“整瓶子醋”滴!奋斗目标:争取成为“正宗山西老陈醋”呵呵!
好了,扒一扒教育,对教育孩子肯定有帮助。那,就让我们来看下“教育”到底长啥样儿?
教育一词,多年来见仁见智。中国的意思,多是从孟子说起,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见《尽心上》)还有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过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其实,教育是一个现代名词。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这个嘛,好找。百度下就能出来,更抽象的概念里面都有呵呵。
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随后官方迫于压力,也对教育进行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从此,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后,私塾逐渐“下岗”,西学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如果不说广义的教育,单说狭义的教育,那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投资多,见效慢,周期长。但在实践中,许多人希望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怎么费劲儿,就噌噌地上大学。读博士,成绩好。工作顺,收入多。家庭美嘻嘻……
专家眼中的教育,有其阶段性。比如:小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培育出合格(优秀)的小学毕业生,中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培育出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但对于家庭来说,孩子仅是亲子园、幼儿园优秀不行,还要小学优秀中学优秀大学优秀……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即:看孩子不仅要看3岁、7岁,还要看18岁,30岁……孩子30岁以后的路,基本上要靠自己走了。
基于上述看法,下一篇我将谈我上周五发言中所讲的第一个问题。
>>相关阅读:力争当好“第一任老师”(1)
力争当好“第一任老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