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下面先谈第一个问题:
不重早教,孩子成功只是偶然。
近年来,特别是退休以后,遇到新朋老友,经常有人说到孩子。其中不少人认为,对于孩子,不必过分上心。理由是:“你说要重视孩子教育。那,毛爷爷他爸,就教育他长大领导全中国了?”
这话也许有些粗,但你不能说:人家说得全没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人才甚至皇帝,由于早年家贫等原因,没受到很好的教育。外国比如高尔基,中国比如朱元璋。但是,网上有人说得好:“孩子没有受到很好教育,也有成才的。但是,那多是一种偶然;孩子受到较好教育,也有不成才的,但是,那也是一种偶然。”比如说我,早年就没受到很好的教育。能有今天,真是一种偶然。
我4岁多那年(1959),我妹妹出生。妹妹出生后,我离开爸妈,随奶奶一起生活。
1957年,我们村还没幼儿园。1958年有了,但是又很快撤消。上小学之前,几乎每天,奶奶都带我去铁路线上,拾风从货车上刮下来的小煤核儿,扫铁路边的土煤。
就这样,我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数数儿,并能“拐弯儿”(进位)数到100。上小学报到那天,老爸领我到了校长室。数了100个数,校长说不错,然后就去报到。从此,我白天去学校,晚上去奶奶住的地方休息。就这样,她一直带我到9岁。
奶奶对我非常宽容。上世纪60年代,农村没有电灯。煤油灯的油用完了,要花钱到供销社买。上小学后,我爱看课外书,回家经常看到深夜。奶奶一觉醒来,见我还在看书,就说:“快睡吧!”我嗯一声,然后继续看。她醒来后再次提醒,我啊一声再继续看。往往要把一本书看完,或者夜很深了,才躺下休息。
现在想来:如果我奶奶非常严厉,提醒一次不听,就起身灭了灯。也许我的阅读兴趣,可能就此消失。
隔代育儿,负面明显。1963年,我到家里花800块钱盖好的三间房里,和爸妈弟妹一起生活。1971年,我奶奶病逝,享年73岁。奶奶带了我成长中重要的四五年,至今我十分怀念她老人家。但是,由于我妈这段时间没带我,我和她感情比较淡漠。
妈妈还是爱我的。小时候我病了。就对妈妈说:“我眼前一会儿是红色的,一会儿是黄色的,一会儿是青色……我妈以为我快不行了,就抽抽答答哭起来。十三四岁时,一双鞋到我脚上,穿不到两个月就穿帮。扔旧换新,这鞋全是妈做的。1977年冬,我从工厂骑车回家,说自己想考大学。爸爸明确表示支持,我妈做了一碗热气腾腾地汤面条,我吃了以后骑车回厂。多年来,我让妈妈住大房子,经常看望她。看病及时治,过生日祝寿……但是在心里,对她亲热一直不起来。这个,应该与我小时候,奶奶带了我5年有关系。
本节提示:
麻麻不要怕麻烦,最好亲自带孩子。不然的话,孩子长大,无论能否成才,可能与你不太亲热——怕怕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