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解放前读过3年书,我妈解放后才上扫盲班。文化程度低等情况的限制,决定了我的父母,意识不到孩子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再说,上世纪50年代,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几乎是普遍现象。
我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玩具很少(一辆汽车,一枝玩具枪),新衣服很少。有时候,到了大年三十夜,妈妈才给洗下衣服,第二天清早,穿上就算过年。上小学后,家长从不看我的作业。一般来说,做个什么样儿,就什么样儿交给老师。
由于妹妹下面,又有两个弟弟出生,所以我在家干活不少,得到的温暖相对不多。在学校,由于个头儿小,体能差,课间打架,四五十个人的班里,只能打过两个男生。
家教环境欠佳,只好野生放养。由于爸爸在村里、乡里(后来是大队、公社)工作,我家很早就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我小姨今年74岁,她早年上过初师。她出嫁后,由于我没舅舅,所以能常到姥爷家,翻看她的课本。文学、历史、地理……我认字后就自己看;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由于没人教,只能翻着玩儿。
喜欢阅读课外书的爱好,伴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今年5月15日,我在市总工会讲课,还能列出自己多年来看过的100本书。当时在小学,我作文在全班,是数一数二地好。平生的第二篇作文,老师就在全班通读。数学在全班,是数一数二地差。
1969年4月(不到15岁),我仿毛爷爷的《清平乐·六盘山》填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词”。
1970年11月进厂当工人。1971年(不到17岁)夏天,我写出了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
1976年,已经写出10多篇短篇小说和100多首诗歌。
1977年秋,全国恢复高考。我们全厂23人报名,只有我一人,是1967年小学毕业生。复习6周后,我随大家在市区某小学考试。成绩是政治88分,语文86分,史地62分,数学0分。全厂5人进入初选,我参加体检身体合格。
1978年4月7日下午,我接到电话录取通知。18日上午张榜公布,我被师范学校大专语文班录取。25日上午拿到通知书,过了五一节入学。当年,全厂就走我一人。由于已工作7年,按政策规定:带工资上了学。我村两三千人,当年出了一个大专生,两个中专生,大专生就是我。
1980年毕业后,在市教育局工作。1983年2月,调地方报社工作。32年间,获各类奖110多项。2014年12月15日,我年满60岁应该退休。由于领导挽留,我又待了一年。本月月底,将交出电脑机位,彻底告别单位。
60年来,我做了两件事:一是小学没毕业,考上了大专班。二是大专没升本,评上主任记者(副教授级别)。这些,得益于奶奶早年对我的慈爱和宽容,得益于我父亲刚毅和执着性格的影响,再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才取得一些成绩。
姊妹4个,我是老大,其他人没有我幸运。妹妹:初中跟不上,自愿辍学务农。大弟弟:初中毕业去当兵,两年复员回来。想上电大班。家人说拿不出学费。小弟弟初一没上完,得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至今残疾二级。
家长重视子女教育,会是什么样?应该老大上大专,老二上本科,老三硕士,老四博士。最起码应该是中专、大专吧?《三字经》上说得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提示:重视孩子教育,贵在长期践行。
(讲稿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