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现在讲第二个问题:方法不当,孩子的路可能曲折。
1979年8月31日,我女儿出生——好!以后不要再埋怨老人不重视家教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养,长好长不好,不埋怨别人。
但是,当上老爸我才知道:重视孩子的教育,非常非常艰难。首先,我当时还在上大二。早上骑车去上学,放学要骑6公里,回农村老家住。每月工资42元,上交家里20元外,其余的用来付书费、午餐费等。爱人已经下岗,每月只有10元生活补助费。两人婚前欠债,我120元,她140元!(1981年底全部还清)
1980年底,我大专毕业。1981年3月,去市招办帮忙,一直居无定所。1982年底,才在市内借住到市教育局盖的两间平房。所以,我女儿一岁零两个月前,由她妈妈带。一岁零三个月至三周岁,由我妈在农村老家带。这两年,妈妈真的帮了我们,永远不能忘。
女儿3岁后,在某中学托儿所待了一年。四岁进幼儿园,日托每月14.5元。当时,育儿书籍缺乏,我买到一套《育儿百科全书》(上、下册)。看了上册,下册翻了一下。当时,儿童读物也少。到报社当记者后,有天下午我下班,在商场玩具柜上,买了本幼儿认字画册。拿回家女儿一看,当场念了起来:“三匹大马拉地!小朋友踢球!老奶奶坐在石板儿上扇扇子!小火锅上,满满地一桶火焰!”我俩一听,非常惊奇。一问才知道:原来幼儿园上课,就拿这当课本。
在幼儿园,女儿上了小班和中班。6岁上大班后,没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我们不懂,当时没人讲这个),也没上“育红班”(即学前班),7周岁直接入小学。女儿3岁后,愿到市里来但是不想去托儿所。进了幼儿园,觉得幼儿园不如托儿所。上了小学,又觉得小学没幼儿园好,完全是不思进取的状态。
在小学上了一年,1987年春节前夕,单位分给我一套两室一厅。于是,女儿在原来的小学又勉强上一年后,3年级转到了近处的另一所小学。
当时,女儿语文成绩还可以,数学二年级就出了问题。列竖式计算加减,往往一错就是10位。后来才发现:老师推行速算法,让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我的女儿有些马虎,经常忘记进位借位。
转学后发现:原来的小学是“五分加绵羊”教育。新转入的小学,是只要成绩好,其他不大管。女儿放学回家,经常向我们诉苦:“XXX打我了,XXX骂我了。”这时我们说:“谁再这样,你找老师。”结果,女儿从学校回来后说:“老师说了,她不管。”
这一下我们火了,就说:“老师不管,谁再打你,你就打他!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两下。”这一来,好像没事儿了。但是过了一年多,我女儿有次闷闷不乐地说::“狠叫打,狠叫打,连个组长也当不上。”
女儿小学毕业,语数两门加起来是170多分。我找到某名牌初中,在初三任教的大专班学妹对我说:“咱姑娘这样的分数,趁早别过来。分到普通班,还不如就近入学。”这样,女儿就近入了普通中学。
第一学期,我女儿说有两门不及格,其实是4门不及格。第二学期9门课,居然7门不及格!两年内,家教请了两三个,仍然没有大起色。
一转眼,女儿要升初三了。我们觉得:应该救孩子一下。否则这样下去,肯定考不上大学。
于是,我们找到学校。办理手续,休学两年。然后,到民办初中报到——应该升初三,从初一上起。第一年,学费两千三。第二年、第三年,学费各是两千五。我们俩工作一年,其中一半收入,为孩子交了学费。
孩子上初中前两年,功课门门及格,当过模范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但是上完初二,她不想上学了。于是暑假期间,我们安排她到亲友的餐馆打工。打了20天工,她深受教育,决定继续上学。初三毕业考试,其他都可以,但英语仅有58分。补考后及格,拿到了毕业证。
应该上高中了,但女儿比人家都大两岁,她不想去上。于是秋季一开学,上了我家隔壁某大学的五年制大专班。
宝贝女儿上大专班后,1998年夏在北京芦沟桥留影
读大专期间,她又参加成人高考,被法律专业录取。随后,到报社工作。
在女儿教育的问题上,我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信奉“棍子底下出孝子”。辅导她做小学家庭作业时,对女儿经常呵斥甚至打骂。“笨猪”、“死人”等等,什么都说过。要求过高,过于严厉。至今想起来,我非常内疚。
所幸的是:女儿上幼儿园以后,我们带她去过北京、武汉、广州和郑州等地,孩子眼界比较宽。小学作文不会写,我就骑车带他到农村“找春天”,问绿化队职工,路旁长的是什么树。平时我们教育女儿:性格要刚毅,做事要执着。所以,进报社在电脑录入员岗位待两年后,上了记者岗位。我带她写了10篇新闻稿,10篇非新闻稿,便正式进入实战。经过一年磨合,每月的发稿量,能冲入记者前3名。全国、全省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得了10多项。
2007年10月18日,我女儿出嫁。2008年8月5日,我外孙出生。2009年3月,我家当选全市五好文明家庭。
回望同龄人中,有不少家庭育儿比我们成功。同为“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向人家好好学习。
结论:
管得过严,限制孩子成长。
放得过宽,可能毁掉孩子。
所以,真爱孩子的话,就要不辞劳苦,注重一点一滴。对孩子的管理,要宽严结合,及时调整。既让孩子健康成长,又不让孩子活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