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让奥林更好地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我试着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可是,从“长江滔滔向东流”(大江东去),译到“敌人全被消灭了”(强虏灰飞烟灭)时,我译不下去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怎么翻?
以上几句,就是翻成白话,七岁半的奥林,也很难理解:来古战场旅游,应该笑我自作多情。(四十七岁一无所成)早早长出了白头发。人生好像一场梦,来吧,(举起酒杯)和江上升起的月亮——干一个……
东坡小朋友很有才华啊!怎么混到这个份儿上?他的曲折经历,值得重视育儿的麻麻深思。
1037年,苏宝宝出生于四川眉山。要是活到现在,他应该是979岁。可是,他只活了64岁就挂了。为什么?主要是过得不顺,不痛快。
如果是小时候爸妈不教育,上了学不好好做作业,没考上好大学,没找上好工作,过得不顺可以理解。但是,苏宝宝不是这样。
苏轼的祖上苏味道,在唐初就当过大官。到他爸这一代,开窍儿好像晚些。《三字经》上“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得就是他老爸苏洵呵呵。不过,笨归笨,人家知道努力啊!苏洵多次参加全国“公考”(科举)未被录取,就把以前写的东东全烧了,继续刻苦读书,一写就是几千字。1057年,48岁的他,和两个儿子(大的21岁,小的19岁)一齐前往开封(当时的首都),拿出自己写的22篇文章,让经常给最高领导写东东的欧阳修(翰林学士)看。欧阳周围的人也看了,都说写得不错。大宋公司总经理(宰相)韩琦知道后,就在业务例会上说了这事儿(奏于朝)。从此,苏洵就入了编制,到办公厅下属的文印局上班。具体岗位,是编辑校对(秘书省校书郎)。
苏小朋友10岁时,老爸去外地学习。这时,老妈程女士,就开始教孩子读书。这孩子聪明,听到关键的地方,就能说出个七七八八。妈妈给他读东汉《范滂传》时,一边读,一边叹息。苏轼问:“我如果成为范滂(长大当个廉洁官员),妈妈你同意不同意?”妈妈听了,自豪地说:“你能成为范滂,难道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