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程妈一言九鼎,自己撑住家,让老公去上“公考补习班”。谁知道这一撑,居然长达21年!
居家过日子,神马最重要?首先要有吃有喝。为了发展家庭经济,程妈把娘家陪送她的皮草啦,金项链啦,全卖了变成现钱,然后开始做纺织品(丝帛)生意。几年过去,“精准扶贫”成功,原来的极贫户“遂为富家”。
苏家富了,程妈仍没歇着。族人中、亲戚中的“孤穷者”出嫁闺女娶媳妇,她都要资助。街坊邻居有了困难,她也都设法帮忙。
程妈主持家务前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孝敬公婆。婆婆年过七旬,脾气有些古怪。全家老小,能躲就躲。但程妈时常端茶送水,捶腰敲背,哄得老太太笑逐颜开。
教育熊孩子,是每个麻麻都比较头疼的事儿,程妈也不例外。
苏轼到上学年龄后,程妈先把他送到张易简老师主讲的栖云寺学校。全校百十个孩子,时常受表扬的,也就是苏童鞋和一个叫陈太初的。
张易简是个道士,在他那里学习,难免要受些道家影响——长大不谈女朋友肿么办?于是后来,13岁的小苏和他弟弟苏辙,又去寿昌书院学习。
书院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叫刘巨,学问还是有一些的。有一次,刘老师写了一首《鹭鸶诗》: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童鞋看了呵呵一笑说:“刘老师,我给你改3个字。”一改,“逐风斜”成了“落蒹葭”。刘老师自己念了两遍,不觉感慨万千:“不中啊!这,这,我不能再当这个老师了。”辞职回了家。你看这……后来,不少人认为,苏轼童鞋年幼,不太讲究方法。但是,“落蒹葭’与“逐风斜”相比,确实更加形象、贴切、有意境。
苏童鞋除了上课学习,平时仍然少不了爸妈的影响教育。他家读书的亭院,原名叫“南轩”,苏洵改成了“来风轩”。后来,苏轼在《梦南轩记》中写道:“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纱谷行宅,遍历蔬园中,已而坐于南轩。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来风者也。”由此可见,他对当年学习的地方,是很有感情的。
苏轼5岁时,曾和弟弟去花园玩。枝头上,几只小鸟在唱歌。俩人听了一会儿,苏宝宝眼珠一转,轻轻地拍了下弟弟,蹲下身子,找来竹杆。苏辙一见,也抓到一块石头。他们屏着气,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向鸟儿靠拢。眼看就要够到小鸟了。苏轼突然站起,高举竹竿,说了声:“打!”
这时,有人轻声呼唤:“不要打!”小哥儿俩回头一看,是家里保姆小杨。小杨笑眯眯地望着他们:“又忘了?妈妈说了好几次了:不许乱摘花草,不准伤害小动物。”兄弟俩看看杨姐,想想妈妈说过的话,很不好意思地跑去玩别的了。
苏童鞋21岁时,和19岁的弟弟一起,由老爸苏洵带着,出川赴京考试。由于程妈支持,爷儿仨努力,成绩以高分过线,全被公考办录取。但是,程妈却因操劳过度,不幸在家乡病逝,享年47岁。所以后来,有人把孟子他娘、岳飞他娘和程妈,列为全国育儿模范——是滴!精神可以学,凡事悠着点儿。育儿的事儿,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