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行为不再像“过去的好时光”那样,两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有的家长,不再为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比如:妈妈对爸爸就不再一味顺从。
二是孩子不像过去,为了生计而过早地付出努力。现在是得到的多,付出得很少甚至没有。
2.一个有能力的人应该拥有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是什么?
答:一是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二是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三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四是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运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五是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六是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七是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3.有哪三种管教孩子的方式?它们之间的有什么区别?
答:一是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
二是娇纵型——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三是正面管教型——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三者之间的区别:(以孩子大冷天早上不吃热粥为例)
严厉型家长:一是教育,二是加糖。不吃再教育,还不听就打。
娇纵型家长:孩子不想吃热粥,要吃煮鸡蛋,家长就立即去做。做好了孩子不想吃,就按照孩子要求,改做吐司。做好后孩子仍然不想吃,就又按照孩子要求做别的。
正面管教型家长:孩子(3岁以上)自己穿衣服,收拾好床来到厨房。家长做饭,孩子(3岁以上)帮助摆碗筷,或者打鸡蛋等。
吃什么饭,让孩子选择。做好了不能再变,不吃可以去玩。孩子饿了回来,家长鼓励他:坚持到中午再吃。
在此期间,如果孩子不听话,发起脾气来。这时,家长可以走到另一个房间。没了观众,孩子会觉得;发脾气也没那么好玩。再过一会儿,妈妈一个“抱抱”,也许会让双方心里都好受些。随后,两个人可以商量:下顿饭怎么做,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