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合作的步骤
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孩子确认:家长理解无误。
二、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并不表示一定要赞同。告诉孩子:你也有过类似经历,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你表示出了真诚和友善,孩子可能愿意听你说。
四、让孩子关注问题解决。孩子想出解决办法,或者家长和孩子共同想出解决办法。
案例一;
小红放学回家,说老师今天在全班同学面前吼她。妈妈责问道:“你又——怎么了?老师为什么要吼你?”
小红说:“我什么也没做!”
妈妈:“得了吧!无缘无故,老师会吼你?你到底干了些什么?”
小红高叫道:“我什么也没干!”
你看这……
案例二:
小红放学回家,说老师今天在全班同学面前吼她。妈妈听了说:“老师当着那么多人吼你,我想:你一定觉得很没面子。”
小红抬起头,狐疑地望着妈妈。妈妈又说:“我上小四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一时胡涂,居然站起来削铅笔。就为这个,老师大吵我一通。当时,我感到既丢人又生气。”
小红听了非常感兴趣,她问妈妈:“真的吗?”她对妈妈说:“今天,我不过是向同学借铅笔。就为这老师大吵我,我当然觉得不公平。”
妈妈说:“那咱能不能想个办法,免得下次再挨吵。”
小红说:“我可以多准备几支铅笔,以后不在课堂上借别人的。”
你看这……
案例三:
6岁的小明,在小区门口的超市里,拿了包泡泡糖没付钱。妈妈知道后,让小明坐在她腿上。然后问他:“你今天在超市,拿了泡泡糖没付钱吧?”随后她又说:“我上小五的时候,从商店里拿过一块橡皮没付钱。后来我觉得很不应该,那样做很不值。”
小明听了说:“张阿姨的超市里,有的是泡泡糖,不缺这一块!”
妈妈说:“那她需要卖多少泡泡糖和其他商品,才能挣到足够的钱,来付房租和店员工资啊。再说,东西卖不出去,还需要降价处理。只有赚到钱,张阿姨全家才有饭吃。谁随便拿咱们家的东西,我们也不高兴,对不对?”
小明被妈妈说服了,要去超市付钱。妈妈说:“好,我和你一起去。”
你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