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续上期)
回到18岁的奥林姥姥,成了步伐轻盈、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少女陶云。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妹子快来当红军吧,欢迎你来当红军!”
陶云循声望去,只见路边大榕树下,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扩红队”三个大字。木牌的边上,站着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他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脚蹬草鞋,正笑着向陶云招手。
陶云走过去问:“你是喊我吗?我能当红军?”
小伙子脸膛黑黑,牙齿雪白,他瞪着大眼珠子说:“当然是喊你!”说着,他拿出一套军装:“穿上穿上,穿上就是红军了。”
陶云把衣服罩到外边,然后戴上帽子。刚想掏出小镜子照一下,小伙子制止她:“不许照。红军不兴这个——小资产阶级。”
陶云把小镜子放回口袋,心里有些不高兴。但是,她太想当女兵了,就问小伙子叫什么名字。
小伙子说:“我叫吴水生,是政治保卫局的,还负责给《红星报》写稿,你就叫我水生吧。”
陶云说:“我上过中学,当了女兵能干什么?”
水生说:“太好了,我们非常缺有文化的人!我要向首长报告,以后你就跟着我。”
水生虽然只比陶云大一岁,但是已经入伍三年。他告诉陶云:“我们马上要转移,你去准备一下。”
陶云说:“我不需要准备,随时可以出发。”
水生说:“那你去领东西,然后到城东门外的渡口浮桥上等我,我去城北何屋接首长——不见不散!”
陶云拿着水生写的条子,到后勤部领到了一个背包,一个斗笠和装着3斤小米的干粮袋等物品。她学着别人,一一挂在身上。然后,往城东门外渡口方向走。
这一天,是1934年10月18日。地点是赣南,在于都县城的大街上。
陶云走到城东门外渡口时,天色已近傍晚。一座临时架设的浮桥,横跨于都河两岸。河面上,几百只木船来往穿梭,红军和随队民工,列队整装待发。
吴水生在哪儿?陶云没有看到。这时,天色更暗了,她心里有些焦急,甚至有些惊慌。突然,几个人举着熊熊燃烧的“松明子”走了过来。走在最后边的那一个,就是吴水生!
几个红军战士簇拥着一位骑着白马的首长,走上了浮桥,他向大家招招手,响亮地说:“老俵们,父老乡亲们,再见了!我们一定还会回来的!”
陶云紧走几步,来到水生身边。她小声地问:“那个讲话的人是谁?”
水生说:“是毛总政委,他现在做主席。”
顿时,整个队伍都点起了火把。行走起来,像一条巨大的火龙在移动。过河已经很远了,陶云还能听到乡亲们在后边呼喊:“你们一定要保重啊,快一些打回来啊!”
渐渐地,后面喊声听不到了。路边草丛里,有虫子不停地叫,萤火虫在头顶飞来飞去,队伍里说话的人也少起来。走到后半夜,前方传来口令:“原地休息。”
陶云停下脚步,弯下腰揉了揉已经有些酸痛的小腿。她低声问水生:“我们这是去哪儿?”
水生“嘘”了一声说:“行动保密。以后,不该问的不要乱问。我们现在行进的方向是正南,然后向西南。”
夜行晓宿,走走停停,都是在崇山峻岭之中。谁知,才走3天,陶云就摊上一件大事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