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笔记(11)
2016-10-12 19:14:36

                   关于“不良行为”

    爸妈忙工作,顾不上和小刚交流,孩子感到委屈。爸爸把活儿拿回家赶工,小刚一不小心,把茶水洒在爸爸打印好的文件上。老爸火冒三

丈:“整天不干正事儿,添乱好样儿的!”小刚声音更高:“我恨你!”

    爸爸:“我更恨你!”

    这个局面的形成,家长要负主要责任。小刚的“不良行为”,家长也有份儿。

    什么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多是缺乏常识或意识,缺乏有效技能以及发展适应性。类似的小错,不仅孩子会犯,家长有时也会犯。如果能把孩子的有些“不良行为”,看成是由于失望而产生,由于能力缺乏而产生,或者是发展适应性不强,那么,你也许对孩子,会有新的认识。

    其实,是大多数时候,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不少孩子因此受到处罚,想想就令人痛心。有的才刚会走两步,就因为“淘气”而“受罚”——两个字:无语。

    孩子有些“不良行为”,是因为他累了他饿了,或者在外边受了委屈。这个家长要厘清,先不忙给孩子贴上“不良行为”的标签。要让孩子控制自己,家长要先学会控制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促进孩子行为的改进,同时又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当我们先做后想地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做出反应时,如果矛盾升级,家长将负有同等或者更大的责任。

    对孩子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得越多,我们当家长就越称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了解孩子、优化孩子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