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梦
2016-10-22 20:47:58

           10年前采访报道小分队队旗(局部)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今天上午在京举行听着习总书记的讲话,我的心绪飞到了多年以前……

1984年前,一说起长征,我和同龄人一样,只知道爬雪山,过草地。课本上有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电影里有《万水千山》《突破乌江》等。至于红军长征从哪儿出发,最多能说出江西。随后怎么走,怎么到的陕北,就不太清楚了。

1984年10月16日,《经济日报》开始刊发《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几乎一天一篇,一直发了一年多。刚入职记者的我,将近30岁,得知红二十五军当年从豫南出发,长征去了陕北。就向领导要求重走长征路。由于未获批准,此行只好作罢。

2004年,我年届五十,任总编助理一职。年初翻看一本画册,偶然得知当年1016日,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心里又蠢蠢欲动。

过了春节后的一天下午,我在资料室看报。有位年轻同行问我:怎么才能把新闻做大?我说:“要抓大事件,大题材。比如今年,可以重走长征路。”

由此,我开始搜集相关资料。网上学习,地摊买书,北京邮购。慢慢地,当年红军长征的368天里,每个宿营地,都被我查到。

当年,单位正在创办晚报。上级部门批准后,需要重头报道提升知名度。730日,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了这个策划,领导认为可行。

经过诸多周折,当年1016日,单位召开大会,为出征同志送行。我的工作,是负责前后方协调和文字统筹。

1017日,我和单位另一个领导,送采访记者前往赣南。先坐火车到省会,随后由陇海线转京九线。18日晨4时许,我们到赣州下车。6时许,乘坐中巴前往瑞金。

8时许到瑞金后,正好撞上该市建市10周年。当地的同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下午领我们到“红井”前,举行了出发仪式。随后由我口授,向单位发出首篇稿件:

19日上午,我们往回返,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集结地于都。当地宣传部门的领导非常欢迎我们,邀请我们参加相关活动。团中央领导为我们的活动题词壮行: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当天,我口授的第二篇稿件,也由于都发出,报社及时刊发。

由此,我和送行的领导,与上路的记者分手:他们“长征”去,我们回单位。

回到单位后,前方发来的每一篇稿件,我都逐字修改,随后安排见报。有时,要忙到夜里一两点。这组系列报道刊发后,立刻激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与前方,每天手机短信联系。一条短信一毛钱,我每月要支出30多元。2005年元月6日,我乘车前往遵义看望前方记者。与大家商讨采写得失,筹划新的采写题目。

这段经历写进了短篇小说《英子》,有的网友已经看过。

20052月底,我有事去北京。由于编稿不能停,我每天找网吧编稿。期间还到《经济日报》,采访了副总编罗开富。身为国内重走长征路第一人,他为我们的活动,题词进行鼓励。

当年五一放假期间,经领导批准,我又去川南攀枝花,随后乘中巴前往会理,看望前方记者。除指导写稿外,还到西昌市在《凉山日报》发稿。

当年612日,前方记者翻过夹金山。当年86日,他们开始过草地。我很想再去看望,但由于工作忙没有能够去,就发信息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往前走。当年中秋节,我们还把月饼寄去,让同志们感受到后方的温暖。

从赣南到陕北,二万五千里,前方记者坚持采访徒步,乘车赶路,每个出报日,都要发来一篇稿。373天总共发稿302篇,平均每篇1304字,合计近40万字,照片发了100多幅。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更重要的是:长途跋涉,风险多多,3人居然毫发无损——真是托红军先烈的福了。

1024日,前方记者乘火车返程,我去车站迎接。见到他们,连连握手。我的眼泪直在眶里转,努力不让流下来——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这一组系列报道,网上访问量达25万余人次,获得省级新闻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值了。

转眼10年过去了。当年参与活动者,两人已经退休,一人南下创业。还有两个同志,一在省委办公厅工作,一在市委外宣办任职——祝好人一生平安,让长征精神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