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话电视
2017-01-03 08:38:57

    欣逢元旦,问广大网友新年好!今天,我和姥姥看上了新电视。4K,60英寸,液晶,高清,够嗨吧?

   搬到新家,已有一年。尽管有电脑能上网,但客厅一直空着,没有电视看。最近,姥姥决心实施这项“惠民工程”。于是,前天交了钱,昨天货进家。

   送货的,居然是我家楼下王老板!原来,他和朋友承包了某品牌的全市送货上门。

   刚才,王老板从老爸寿宴上返回。路过家门而不入,先到我家把电视彻底调试好,网络、电视全能看——有个好邻居,真的很不错。以后,奥林姥姥看电视,再也不用戴眼镜了。作业做完,调成儿童模式,奥林也可以上机打游戏,眼睛不累啊。

   说起电视,话就长了。我没上班前,在农村几乎没听说过电视,更没见过这种“千里眼”。1970年冬进厂后,如果晚上不用上班儿,就能到厂政工组(人事宣教科)看电视——天大的福利嘻嘻!

         (网络照片)

   当时的机子是电子管的,个儿头不小,屏幕不大,12英寸,“老修”(苏联)产的进口货。节日嘛,全为黑白。只有北京有电视台,省、市只能转播,没有自办节目。记得在这台电视机上,我看过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不能天天去啊,一去就是一屋子人,光线昏暗呵呵。

   1977年冬,我参加全国文革后首届高考。考后一晚,和朋友去外单位看电视。由于信号弱,机子差,有位热心人,全程指挥管理人员调谐。“垂直垂直,水平水平”,从开始喊到结束。

   1978年过了五一,我持《录取通知书》到市师范学校大专文科班报到。每天晚饭后,食堂前的空地上,就会架起教学用的24英寸黑白罗马尼亚进口电视,同学们“万头攒动”地看。我看过两次,一次是《追捕》,一次是《四零五谋杀案》。

            (网络照片)

    1980年夏,女儿已经一岁多了。我们一家三口,去朋友家玩。看到人家有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播放现代京剧,顿时十分眼热。但是一问,好几百块——没钱买啊。

        (网络照片)

    一年后,老爸搬回家一台“大彩电”,并且是西德名牌“德律风根”的,集成电路,14英寸。

  (网络照片)

   原来,去北京求人给厂里办事儿。对方家里买了大的,想把小的处理掉。我老爸通过长途电话汇报后,付款坐火车带回。到厂后老一说单位不想要,让我爸这个副厂长,负责处理掉。

    卖东东需要有人买,一时搁在我家。搁着也搁着,就一面联系买主,晚上打开看一下。当时仍是模拟信号,彩色时常出不来,满屏雪花和波浪纹。但是就这,家里时常挤满左邻右舍,还需要管烧开水喝。记得在这台电视里,我看过《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等。两个多月后,买家来提货,交了1700元搬走了。1985年,我家看上了天津产的“北京”牌彩电。

    大专毕业,再次分配工作后,单位借给我一间房。我买的第一台电视,是“上海”牌的黑白机。晶体管式,735块钱,14英寸。

             (网络照片)

   靠着这台电视机,我家看过《霍元甲》、《血凝》、《聪明的一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和《德黑兰43年》等节目。虽然是黑白的,但质量比较好——看了5年,没坏过一次。

    1988年,依靠熟人帮忙,我也买上了“大彩电”——18英寸的,集成电路。如果去商场买,搭配其它商品,需要付款2900元。朋友给我买,不需要搭配东东,单机价格1800元。原来的机子,就送了人。

    这台电视机,摆在二楼两室一厅的房子里,让我们全家看到了《超生游击队》、《打扑+克》、《三国演义》、《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等等,“忠诚服役”12年。

    2000年7月,单位集资建房,我分到了二楼三室两厅。买电视机时,女“家长”让我和女儿去买,规格价格自行决定。结果,我俩买了一台29英寸的纯平数码彩电,4350元。

   这台机子,让我们看到了《红楼梦》、《水浒传》、《兄弟连》和《亮剑》等节日。每年的春节,自然靠它守岁。原来的机子,躺在老家二楼睡觉。如果开机,还能收到附近县级台的模拟信号。

   2013年,奥林家迁入新居第5年。他们觉得电视小,就又买了个壁挂的,小的给了我家。其实也不小,26英寸,高清。

   从此,我家告别了“大方疙瘩”,用上了超薄超清的液晶新玩艺儿。平时看新闻,除夕看春晚,那是少不了滴!

   原有的机子,送到城中村二楼。连上卫星“锅”,能收40多个台。开启立体声、广场声、影院声——好震撼!去年的大阅兵,我就是在这台机子看过,然后开始写博。

   回顾40年来,生活越过越好。我买第一台电视机时,虽说14英寸的售价仅700多元,但我当时月薪是47元。不吃不喝攒15个月半才能买上。如今,买60英寸的液晶电视,我俩月的工资还用不完。

    好日子,好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