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
2017-02-12 20:59:58

    今天(正月初六),是我和奥林姥姥大婚38周年。

    今年,是我小学毕业50周年。

    今年,是我参加高考40周年。

    早上吃了饭,已是9点多。揣上一瓶酒,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到地儿看着时间尚早,顺便到附近的“大学母校”看了下。

    这座楼,东西向,后墙外是主干道。左首是大门。一层左侧是教导处,二层是图书馆书库,三层是音乐教室。往右的第一个门洞右侧,是团委、教师办公室和杂志阅览室等。二层上去向右,是校领导办公室等。三层上去向右,是女生宿舍,四层上去向右,是男生宿舍。

    这块地方,原是当地一中的。后来,办起市师范学校。“文革”后期,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8年五一节过后,迎来我们两个(文、理各一,七七届)大专班的80名学生。当时,楼还正在建。举行七一诗歌朗诵会的房间,居然没有粉墙,没有装窗户和门。我“登台表演”后,得了一个塑料皮日记本。颁奖理由:此作有一定水平,可贵在于系原创。

    我们这一届,情况比较特殊。入校晚,离校早。1980年过了国庆节,就下市内各中学实习。实习结束,开始放寒假。过了元宵节返校,就是拿毕业证了。

    2000年底,部分老师和同学相聚。涂黑处以上为我。

    1978年九月,七八届大专生入校,以后就比较正规了。次年九月,七九届大专生入校。而后,此地开始招收幼师,培训民师等。再往后,师范迁新址,并入某学院,这儿成了市教委办公地。再往后,教委搬家。地方和楼,还给了一中——唉,变迁。

    此楼坐北朝南,对面的两层教学楼,如今已不存,成了停车场。西侧通过食堂的路,如今已不通。原来的操场上,卧着一幢楼。不过,朝向是南。在这边看,只能看后墙。

    看着时间不早,我和门卫打过招呼,赶赴小学同学聚会。

    当年,全班40人左右,今天聚会的7人中,只有3个人是我们班的。其余4人,有的是同级,有的是高一、两级的。平时有来往,过年也聚下。

    发小当年干的事儿,如今说来,能让人笑出泪:入学前,大夏天,一群熊孩子不午休,在街上疯玩。看到谁家的树上结枣了,不管能吃不能吃,捡起地上的半截砖就投。听到“哐当”一响,便知道闯祸了,纷纷作鸟兽散。不一会儿,就能听到谁家老太太跳脚大骂——砖头飞进厕所,砸碎了起夜的便盆……

    席间闲聊,岁月不堪回首:三年困难时期,五六岁的孩子,能饿到神马程度?步行4公里到火车站,别人吃西瓜,他啃西瓜皮。吃到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挺起滚圆的肚子回家;我和一同龄本家侄儿,下午在大队猪场玩,社员拉来烂红薯喂猪。看场的老爷爷,用刀将红薯烂处削去,而后放炉旁烤熟,喊我们两个来吃……

    年龄渐大,人渐懂事儿。有的参军后,在军区司令部值勤,复员后开一辈子车。有的干到正连转业,当起五交化商店经理。有的从兽医干起,干到市直机关,最后以正处退休。有的终生务农,勤劳致富。有的从企业下岗,到北京发展,一待就是16年。有的干车工20年,跑业务20年……

    吃饭两小时,我拿的一瓶喝完,又喝了一瓶打住。门口合影,相约下次再聚。七个“老爷爷”的照片,今天不再发——老头子,有神马好看滴!(笑)

    人生美好,生活继续。

    既然有网友想看,我就发了——希望不要吓到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