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断想
2017-10-03 21:25:09

饭后闲来没事儿,开机上网悠逛。昨天同学聚会,使我又想起40年前的高考和随后的大学时代。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在想:假如我们的教室没拆,肯定是历经沧桑的模样了。

明天是中秋节,但今晚月亮却在云彩背后,躲猫猫似地不肯与人见面。城中村我家老宅,墙外的马路上,少有汽车过往。平日孩子们的嬉闹,今晚已听不到。一楼,小弟也在上网。年近九旬的老妈,则准备熄灯就寝。我坐在二楼灯前,泡了一壶茶。思绪,回到了过去……
  刚入校不久的一天上午,正在上现代文学课。我不经意一回头,发现坐在后面听课的人,面孔竟是那样地熟。下课出了教室,我走到他面前问:“你是马XX老师吧?”他望着我疑惑地说:“我叫马XX呀,你是……我说:“我是XXX,俺家是XXX村的。”他听后眼睛一亮:“噢,我在那里教过学。你,你是XXX?你考到这儿来了?”

听了我的回答,当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祝贺我的同时,脸上表情比较复杂。因为,他这次来是短暂进修,与文凭无关。

当年在农村小学,三年级才有作文课。第一次上作文课,马老师的命题是《我的家庭》。作业发下来,我得了4分。(满分为5分)第二次作文课,题目是《大扫除》。这回写了以后,马老师又来上课时,先念了一篇作文。念后问全班:“大家猜猜,这篇作文是谁写的?”大家正在嘀咕时,马老师突然宣布:“这篇作文,是XXX同学写的!”

当时全班哗然,目光都转向了我。其中,学习委员的目光,让我非常受用。因为这个女僧,字写得特别好。关于她的最后消息,是小学毕业后,去了内蒙呼和浩特,帮二姐带孩子。

马老师的认可,成了我巨大的动力。数学不行,体育不行,打架不行……我只有拼命“秀”作文。记得一个学期,我第一篇作文和最后一篇作文,是85分。其余全是90分,92分,95分,97分……

我和马老师的关系,本来可以继续好下去的。但是1967年暑假,他到村西路北一同学家后,专门叫人来喊我。用了一上午,想改变我对形势的看法,而我坚持不改。从此,我俩关系就淡了。没多久,他回原籍任教。

1983年我调报社工作后,曾多次到他老家的县里采访。询问教育部门领导,说是在某乡初中任副校长。但我没有机会,再次见到马老师。今天如果健在,应该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过去的一切,就让它过去,祝马老师健康长寿。

后来教我语文的是张老师。他出的一个作文题,也是《我的家庭》。记得写了后,张老师在课堂上念道:“在XXXXXX村东头,有一座崭新的三间房。这,就是我的家。”张老师说这个开头写得好。谁写的?嘿嘿……我。

张老师后来改行,到某镇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天,他到报社找我。一见面就说:“你还认我不认?我是张XX。”我说:“咋不认啊!张老师。您请坐。”他拿出两篇稿让我看。当时我是记者,看后转到了版面上。由于没有刊发,张老师可能很失望,从此不再联系。

五年级上学期,十年浩劫来了。停课一年多后,被“升”到小学初中部。教我语文的老师,仍然姓张。不过,他是邻家大哥。我的数理化,差得一塌糊涂。唯有作文,不时受到他表扬。

40年前高考,复习资料奇缺。我到处乱找,张哥给了我一份政治复习提纲。是用圆珠笔复写的,有10多页。就凭背这份提纲,我政治考了88分,超过语文两分。前两年,在老家门口见到张哥。我说:“当时你从哪儿弄来的提纲啊?可帮了我的大忙了。”他说:“当时,我也想参加高考。但是厂里不让,我就给了你。”

我天!好险……

时到中秋,人已渐老。过去帮过你的人,可能你再也帮不到。于是几十年来,凡是我能帮人,一概不思回报。凡是帮到的人,不必再回报我。遇到能帮的人,帮一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