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
2018-01-24 11:13:58

  退休3年多了,但因资讯发达,单位不时有消息传来。

  上周至今,两事震撼我心。一是我的同事和好友,升任单位一把手。二是经我手进入单位的小李病故,享年42岁。

  2002年,我部门人手不够。报领导批谁后,人事部答应,再来转业军人给我。 

  不久来了一位,正营级,党员。档案上看很优秀,人事部想反悔,被我抢过来。 

  进本部后,关系融洽,表现突出。班子换届后,领导让推荐人才,我就推荐了他。

  结果,他任质管部主任,报纸由二类进入一类。后来,他又负责党办工作,进班子任副总。 

  此君极知感恩。见我或电话联系,非常地尊重。说初来乍到时,我对他的帮助永远不忘。 

  我则一再表态:都是工作关系。把工作干好,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我退之后,为不添麻烦,一向不主动联系他。但是昨天,我给他发3条短信致贺。 

  他很快复电,说3月我回后,将见面畅叙。我说,必去看你。在你主持下,单位各项工作,定会更加向好。 

  今天百余人送别的小李,我见他时他才23岁。农村孩子,大学入党,又是班长。奥林姥姥和劳资科长,去选应届生,班主任第一推荐他,又推荐一女生。 

  小李进企业后,在科室写材料,组织青工讲演,工作十分努力。该⺁上本报二版头条的报道,就是他执笔。后因老乡挖人,去另一企业上班。 

  1999年10月,本报差错率较高。我任总编助理后,领导让设付印前审读岗,我就联系他。小李闻讯,离开了人际关系复杂的私企,前来报社工作。 

  18年多来,他先在我手下工作3年多,随后先后在晨刊,晚报,多媒体部工作。后因工作需要,任本报要闻版编辑。工作优秀,获奖多多,上下称道。 

  他结婚,生女,我均到场。半年前,奥林姥姥在市政府附近的公园,见到他女儿,随手给了200元。但与他的家人,我们只聚过一次。小李连邀两次,均被我和姥姥婉拒,并嘱他好好工作。

  小李一向敬业,上周三开编前会却不见他人影儿。同事找到家里,发现他病情极重。送院急救,两天后终告不治。 

  草根进城,就业成家不易。一应壮大经济实力,坚守精神追求,二应过好小家,量力回馈父母。 

  这两条,一定要处理好。否则,生活不宽裕,过分接济人,工作压力大,就会麻烦多。 

  身在海南回不去,托人随了份子。我和姥姥素食五日,追思英才,感慨人生。 

  善待自己,5岁的女儿才有父爱。小李之逝,值得同龄人深思。 

  最后一张工作照。说明:突遇断电,小李借助手机照明,继续审校报样。同事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