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这样跟我说话

  我最爱妈妈分享一切新鲜好玩的事了,以前我每天都缠着妈妈不停地说呀说呀。可是最近我不愿意和妈妈说话了,因为妈妈总是跟我讲大道理、粗暴地批评我、还不注意倾听我……这让我觉得很难过。

  不明白妈妈讲的大道理

   最近天冷,妈妈很少带我出去,唉,只能在客厅玩真无聊。每天看到妈妈从厨房里里拿出香喷喷的饭菜来,我都觉得好神奇呀。可是妈妈不让我去厨房玩。今天,我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潜入厨房,看看妈妈藏了什么“法宝”在这里。我拉开橱柜门,哇,好多东西呀,有小碗、碟子,还有好多瓶瓶罐罐呢。这个小瓶里面装的是什么呀?我费了好大劲打开了小瓶。“阿嚏”,真呛人,我打了个喷嚏,感觉有点难受,就大声哭起来。妈妈听到动静赶紧跑过来,一下子把我手上的小罐子夺了过去,我吓了一跳,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蹲下来对我说:“宝贝,你怎么到厨房玩呢?多危险呀!还好妈妈发现及时,万一受伤了怎么办?以后不许再这样了,妈妈会很担心的……”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妈妈可以做的事,我却不能做。妈妈把我抱回客厅让我玩,过了一会儿,我看妈妈不注意,又悄悄地向厨房走去,这次我一定不让妈妈发现我。哈哈。
 
  爱心提醒:跟宝宝谈话切忌只说大道理

  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这样能让妈妈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更融洽亲密。在与宝宝谈话时妈妈应更多地结合实际,要以宝宝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给宝宝做更多的正确地示范,同时提供机会让宝宝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同时,妈妈不妨选择空闲的时间和宝宝一起探索厨房,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宝宝了解到可能存在的危险。
 
  编后:说教型的谈话方式并不适合幼小的宝宝

  两周岁内的宝宝理解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还有限,他们更多通过模仿和亲身体验来学习成人世界所要赋予他们的各种规则。在宝宝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他们并不懂什么是“危险”。所以对两周岁以内的宝宝不应进行说教式的谈话。
 
  不喜欢妈妈将我和别的小朋友比较

  抽文:如果妈妈总是对孩子否定,孩子也会自我否定。

  我最讨厌和妈妈谈话,因为妈妈爱拿我和别的小朋友比。今天我在幼儿园画了一只粉色的小兔子,老师也夸我画得好呢,还在上面贴了一朵小红花。我一回到家,就兴冲冲地拿着小兔子给妈妈看,可是妈妈却说:“小兔子怎么是粉色的呢,宁宁就知道小兔子是白色的,你都多大了,怎么还不知道?”还有上次,我早晨起来自己系了扣子,让妈妈看,本来以为妈妈一定要夸我真棒,没想到妈妈却说:“你看你都多大了,还系错扣子,怎么这么笨呢?兰兰早就会了呀。”妈妈总爱嫌我笨,不如宁宁、兰兰她们。我感觉好委屈,做什么事情都爱先看看妈妈的表情。没想到妈妈又嫌我不如小瑛大方了,唉。妈妈你能不能不拿我和别人比较呢?

  爱心提醒:不要用比较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妈妈这种比较型的谈话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妈妈总是对孩子否定,孩子也会自我否定。于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这种比较忽略了孩子成长的个性因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

  编后:比较型的谈话方式会剥夺孩子自身能动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外驱力来自于环境,内驱力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孩子在成长中应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形成追求的目标,而外在压力剥夺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使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成为了一名乘客而不是司机。爱比较的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发展动力,这会对孩子身心都造成伤害。

  妈妈,你都说了好几遍了

  妈妈老说我不听话,其实是她爱一件事说好几遍。每天从我起床开始,妈妈就开始叮嘱这儿叮嘱那儿,吃饭要认真啦,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啦,不要欺负小朋友啦……妈妈似乎要把我一天的生活都叮嘱一番才能放心。可是她说的我已经听过好多遍了呀。

  就像每天光是起床就要叫好几遍,有时我都起来了,妈妈还要说:“小乖要勤奋一点哦,今天比每天都晚起了10分钟,都是因为小乖乖太磨蹭了,妈妈可不喜欢磨蹭的小孩,小乖明天会早点起,对不对……”妈妈就会这样没完没了地说上半个小时。我真怕和妈妈说话。
 
  爱心提醒:重复性说教只会让孩子厌烦

  小乖妈妈习惯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认为自己说得越多,尽得职责就越大,对孩子的教育成果就越好。其实,唠叨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精神的“疲劳轰炸”。对孩子进行没完没了的、重复性的批评只会使他们厌烦,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

  当小乖再次发生赖床时,妈妈可以先提醒一次,和他约好起床的时间,并告诉他“违约”后的处理结果。关键是,如果小乖没有按时起床,那么说过的“处罚”一定要及时执行,不可妥协。相信几次下来,妈妈不再唠叨,小乖也会按时起床了。
 
  编后:唠叨式的谈话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对教育的“免疫力”

  当重复性的说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免疫力”。使说教只能产生较小甚至负面影响。而在家长唠叨声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心理和行为惰性,导致一件事叫上十次八次,孩子压根置若罔闻,而这样的结果又促使家长再次唠叨、催促,从而形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大喊大叫让我好害怕

  抽文:有时候孩子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妈妈总爱大喊大叫,我有点怕她。昨天我玩完玩具,还没有来的及收拾,小士兵都躺在地上,画纸和画笔也堆在桌子上,我还在墙上画了一朵大花。妈妈下班回来,就冲我大吼:“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完妈妈就抱起玩具走出房间,还使劲地摔了一下门。我在房间里还能听到妈妈的叫喊,妈妈好凶好可怕呀,我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只能站在墙角使劲地哭。不过,我发现妈妈并没有把我的玩具扔掉,呵呵,那妈妈凶一点我也不怕啦。
 
  爱心提醒: 尊重孩子,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妈妈的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孩子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编后:大喊大叫的谈话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由于宝宝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妈妈大喊大叫的谈话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孩子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妈妈从不认真听我说话

  妈妈工作很忙,平时都没有什么时间和我一起玩,我好想告诉妈妈我今天都干了什么,还有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每天晚饭后都会拉着妈妈说这说那,可是妈妈不是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到处走动,边做自己的事边听,就是总是打断我的话,说:“好啦,妈妈知道你的意思啦”。

  有时她还会挑毛病,说我说瞎话。比如我告诉妈妈今天我看到一架飞机落在幼儿园的草坪上,妈妈就说我说谎,还跟我说小孩子不能说谎,最后妈妈一直在教训我。其实她没有认真听我说话,壮壮今天带了遥控飞机来幼儿园,他把他的飞机停在草坪上让大家玩。我想为自己辩解,可是妈妈一直在说,唉,算了,以后还是把这些好玩的事告诉爸爸吧。
 
  爱心提醒:与孩子谈话时 父母要积极倾听

  当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感受时,父母要表现出注意、轻松、有兴趣了解的表情,同时要避免打断孩子的话,并不时地用“是的”“嗯”“我了解”,偶尔点点头来表示你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父母这些表现最能流露“我关心,我正在听”的信息。

  父母倾听孩子谈话时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令孩子认为你不关心他,对他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此外,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说:“好啦!我知道你的意思。”因为这句话常常会让孩子不想说了,而父母所谓了解也许并不完全正确。

  编后:学会“停、看、听”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效倾听着

  情绪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是有效地倾听。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父母要懂得“停,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看”眼神的接触及注视,“听”耳朵的接收及传递“我正在听”的反映信息,并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育儿网广播

《心理育儿》杂志介绍

针对0-6岁儿童成长中的各类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专业见解与指导;从中医学的角度关注宝宝的身体健康,依据中医理论对孩子进行日常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