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强势控制让他无法自由地表达

  如果孩子寻求独立自主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或者受到过分的压抑,他在日后就很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只有在尊重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
    
  27岁的梁冰眼神透着悲伤,声音微弱,说话会停顿多次,听起来断断续续。他说自己最大的问题在于表达,说不出要说的话。
 在公司,他工作认真,很得上司器重,但最大的困扰是不能表达意见,一开会,他总是默默无闻。不是不想发表意见,而是无法开口,好像声音被卡住了。 这种被“卡”住的情况也常发生在人际关系上,比如和妻子闹矛盾,心里想道歉、说对不起,但舌头好似打了结,“对不起”始终说不出口。
  
  临床诊断:妈妈的控制让他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梁冰从小生活在妈妈的强势控制下。梁冰记得小时候吃饭时感觉已经饱了,但妈妈还是认定他吃完一整碗饭才会饱。所以一整个下午,妈妈都跟在梁冰的身后,硬是把手上的那碗饭喂完。还有一次,妈妈担心他冷,便给他穿了很多衣服,梁冰玩热了想把衣服脱掉,这时候,妈妈严厉地说:“你要乖,不许脱,如果你脱了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梁冰觉得如果自己违背了母亲,那就是做坏事,母亲就不再爱他,于是他不再表达自己的想法,默默接受母亲的安排。

  被控制的经验让他害怕表达自己

  梁冰有许多的意见却无法表达,因为他有个观念:“如果我表达自己,我将会被伤害,所以我必须隐藏我内在的想法。”由于长期受到妈妈强势的控制,有很多被伤害的经验,他认为只要他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他身边的人就会离他而去。正如孩童时期的他,必须忍气吞声才得换取妈妈的爱。这种“有条件”的爱使他对妈妈生出许多恨意,但他又需要对方的爱,也使他长期陷在爱恨交加的困境中,更加无法表达自己。他还产生出一种防御模式,即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隐藏自己,这样便不会遭遇否定和拒绝。

  表达自我的权利被剥夺让他产生消极态度

  因为长期被剥夺了表达自我的权利,梁冰习惯把自己深深地藏起来,自我价值感很低,凡事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正如小时候妈妈的“认可”)才肯担当。

  他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不但对任何事或活动采取消极态度,做起事来也毫无乐趣。 表面上,梁冰是个顺从的,但并是真正地顺从,因为他的内心在说“不要”。既然积极抗争不可能,他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感觉自主权。如同对于和妻子的矛盾,他不能首先示好或做出改变,而是采取消极的方式,让事情随时间淡去,但问题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育儿建议:放弃控制 满足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

  当孩子有了选择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好恶及意见,能够开口或在行动上拒绝表示“不”。此时宝宝最大的需要就是要感觉“独立自主”。妈妈或是主要抚养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孩子日后的人格发展,孩子从此时一直到两三岁之间,如果寻求独立自主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或者受到过分的压抑,孩子在日后就很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不要强势地控制孩子

  什么是强势的控制?有些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身体功能或心里想法,如强迫喂食、控制孩子的思想。这里所讲的“强势”并不指严厉的压迫性管教,也包括温柔的强势关怀或甜言蜜语的强势控制。总之,这些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想法或身体的功能,忽略孩子本身的情绪或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孩子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像小宁拿自己的画的棒棒糖,兴高采烈地给妈妈看。妈妈的反应当然是很开心,但在妈妈的眼里,孩子画的是一朵花,于是妈妈说:“宝贝真棒,画了一朵漂亮的花。”小宁一听马上摇头,想要否定说“不”,告诉妈妈那不是花。而妈妈却仍在赞美“好漂亮的花”,小宁最终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的创意被否定,意见被拒绝,心里有不满却又表达不出,也不敢表达,让他显得非常不快乐。

  长期处于妈妈的强势控制下,就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我的感觉并不正确,只有妈妈的感觉才是正确的。”长大之后,就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可否认,妈妈的愿望都是良好的,但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则是自己的感受,只有在尊重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

  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  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协助

  此时的孩子虽在寻求独立自主,却未成熟到能真正自主的程度,时时需要妈妈在旁协助或保护,才不会在向外界探险时受到伤害。有趣的是,孩子虽需要大人协助和保护,却通常拒绝大人“管教”。

  遇到这种情况,真真妈妈就做得很好,当孩子要去探索世界时,妈妈会先用目光关注著孩子,让孩子充分表体会到自由探索的乐趣,而当妈妈感觉真真进行得活动有一定危险时,妈妈会用真诚态度来与真真沟通,让真真在妈妈的保护下安全地探索。慢慢地,孩子感觉到提出自己的意见,妈妈也不会控制自己,更愿意表达自己了。

育儿网广播

《心理育儿》杂志介绍

针对0-6岁儿童成长中的各类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专业见解与指导;从中医学的角度关注宝宝的身体健康,依据中医理论对孩子进行日常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