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改造让孩子的自我没有长大

  唯有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成为自己”,才能指引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妈妈的“改造”让孩子的自我没有长大

  陆铭已经上了7年的大学,却始终毕不了业。考上大学不久,陆铭就发现妈妈做主选的专业一点都不适合他,很快学习严重滑坡,他也开始经常瞒着家里逃课上网,最终因为挂科太多,没有领到毕业证。也因为这个原因,陆铭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父母着急上火,他自己反倒没有任何打算。一年后,陆铭听从妈妈的安排又自费上了职业学院。父母希望他能够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及早毕业,找一份称心的工作、成家立业,然而陆铭的表现一再让他们失望: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能和同学好好相处,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也无动于衷,不跟家里联系,即使放假也不回家。

  临床诊断:妈妈的“改造”使孩子无法达成自我同一性
  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妈妈真正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会让孩子产生信任感、自主感,自我意识得以顺利发展。如果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拒绝的,或对孩子过分严厉、包办代替,孩子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的过程认识自己,就会体验到挫折、恐惧和怀疑,不能建立积极稳定的自我意识,最终无法达成自我同一性。
  
  孩子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可而一味顺从
  通过深入沟通我了解到,陆铭小时候父母感情一直不好,经常吵架。为了弥补生活中的不如意,妈妈对陆铭要求很严厉,一心盼着他将来有出息,不要像爸爸那样一事无成。陆铭对妈妈又爱又怕,在他的记忆中,妈妈经常抱怨他的性格为什么偏偏像爸爸。每次听到这些话,陆铭的心里都会非常难受。他觉得,就是因为自己不好,才让妈妈不喜欢,让妈妈伤心难过。于是,陆铭从小就学会了什么事都照妈妈的意思去做,因为只有这样,妈妈脸上才能露出难得的笑容。为了让妈妈喜欢自己,他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希望妈妈能够满意,但不管他多么听话、努力,都无法变成妈妈喜欢的样子,这让陆铭陷入深深的自卑和迷茫之中。

  无声的反抗是自我同一性分散的表现
  妈妈由于无法接受自我现状,便通过“改造”陆铭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这样做严重压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陆铭被迫按照妈妈的意志生活,没有机会认识真实的自己,不能接纳和喜欢自己,总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个我”,变成妈妈喜欢的样子。这种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使陆铭成年后无法达成自我同一性,造成同一性分散。然而不管妈妈多么严厉,孩子“成为自己”的生命欲求都不会消失,它会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陆铭表现出的无动于衷和无声的叛逆正是为了与妈妈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外来意志抗衡,以此表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

  名词解释:自我同一性
  也即自我认知,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它包括一个人对生理自我(身高、体形、容貌、性别等生理特征)、心理自我(知识、能力、情绪、个性、兴趣等)和社会自我(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等)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同一性分散:指个体很少发现自己,也没有进行各种生活上的尝试与选择,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往往无法正确选择生活角色,逃避思考问题,不能专注于工作、学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空虚、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也可能会很叛逆。

  育儿建议:让孩子“成为自己”
  妈妈对孩子的爱,只有在高度尊重个体差异,适时地与孩子完成心理分离后,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有能力去创造生命的辉煌。
  
  做好自己是爱孩子的基础
  虽然每位父母都竭尽所能将自己认为的爱、认为好的东西给予给孩子,但这样的方式未必真正对孩子有利。教育孩子之难,难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能够宽容与变通。如果父母不能真正接纳孩子,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或者将自己的愿望、需求和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会严重阻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父母不能接纳自己,没有“做好自己”。案例中陆铭的妈妈没有意识到她不能接纳孩子和婚姻的不完美,实质是不能接纳自己,没有去积极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改造孩子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其实,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用心地去接纳自己,做好自己,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独立、有自我的个体,才能真正接纳和尊重不同于自己、拥有独立人格的孩子,用理性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留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
  阳阳手里拿着刚买的雪糕,好奇地想看看雪糕把儿是怎么放到雪糕里的,于是他就从雪糕最下面咬了起来。没吃几口,雪糕把儿露了出来,半个雪糕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阳阳也哭了。妈妈生气地说:“说了不让你从底下咬,就是不听,这下好了吧?看你下次还听不听话!”
  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一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尽管孩子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孩子的很多选择是“错误”的,但妈妈还是应该在陪伴、保护孩子的同时留给他们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有自己体验、思考、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引导孩子慢慢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欢什么,在不断的错误和学习中认识自己,接纳和喜欢真实的自己,发展自己,成为有自我、有主见的人。

  适时与孩子完成心理分离
  孩子很小的时候,做什么事总要妈妈陪着,这是发展亲密关系和安全感的需要。随着孩子成长,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对生活与行为方式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选择,亲子之间就需要完成心理上的分离。尽管这种分离会让孩子和妈妈都感到痛苦,但妈妈还是要从内心接受它。特别是5岁左右,是妈妈需要对孩子放手的时候。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发展和父亲的关系,把更多的眼光、兴趣和情感投向外部世界。
  欣欣从小就对妈妈很依赖,在幼儿园比较胆小、内向,还爱哭鼻子。妈妈有意识地让他多和爸爸接触,刚开始欣欣总是粘着妈妈不放,妈妈心里很不好受,也不习惯。过了一段时间,欣欣不再像以前那么依赖妈妈了,也开始跟幼儿园的小伙伴交往,妈妈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孩子就像小树苗,有了爱的阳光、雨露和广阔的空间,自然会长成一颗大树。

  专家介绍:高丽,甘肃省河西地区首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悦心理工作室创办人,资深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学生心理咨询、儿童问题行为治疗及神经症的心理治疗等。

育儿网广播

《心理育儿》杂志介绍

针对0-6岁儿童成长中的各类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专业见解与指导;从中医学的角度关注宝宝的身体健康,依据中医理论对孩子进行日常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