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沙包孩子”

  她是新浪育儿大V,她是著名亲子共读推广人,她是热销书《骑鲸之旅》的作者。但是,面对被打从不还手的孩子,她也曾感到烦恼,甚至痛苦。随着孩子社交范围的扩大,这也许是你我曾经、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面对“打人”和“被打”的孩子,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来看看粲然是如何化解心结,和童心世界握手言和的。

  文|粲然 编辑|平燕婷 美编|徐燕芬

  

  孩子总被打,成了我们的心病

  前几天,米尼又被人打了,而且又没有还手。

  其实经过我多次的“洗脑”,全家已达成共识,尽量不在米尼面前提及“被小朋友打不还手”的事。只不过舐犊情深,当看到米尼因其他孩子控制不住情绪而遭受“啪啪啪”的耳光时,我妈仍旧心里窝火。她用米尼不大听得懂的本地话在我面前抱怨了一通,我笑着听。

  当她说完后大力踩着台阶上楼时,米尼走到我身边,黑漆漆的眼睛看着我,问:“阿嬷是在说我吗?”

  我俯下身,把他的手握在手里,说:“不是吖……在外面玩了那么久,我们去泡个热水澡好不好?”

  他说:“好。”

  这时候的米尼,三岁两个月大,性格极其温和,在同龄人社交中从没动过拳头,倒挨过不少打。

  在我没当妈妈之前,本来以为有个温文尔雅、像天使一样老没心没肺笑着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事。没想到进入米尼社交敏感期后,进了幼儿园和孩子堆后,怎么对待他被打、怎么对待他打不还手的问题,倒成了我们家的一块心病,一场修行。

  早在半个月前,我也因此失控过一次。因为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我几次看见那两个小朋友推他、骂他、不许他参加游戏。有一天晚上,我觉得这事超越了我的“耐受力”,站了起来,含着眼泪,浑身发抖地跑出去给我先生打电话。

  那段时间,我非常难过,即使难过,我也坚持不在米尼面前说什么,坚持让他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但我深深地知道,这样做,还不够。我得说服自己像米尼那样,在心里放下这些纠结和难过。

  对我而言,这非常、非常难。

  我经过了称得上“痛苦”的一段时间。这种“痛苦”,来自我怯懦的、计较的内心。

  作为一个软弱的妈妈,不怕人笑话,我甚至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开始对“气势汹汹”的孩子怀抱敌意。

  “打人孩子”的爸爸说:“他们会成为好朋友的,你不要担心。”

  带我慢慢走出自己这段强烈情绪的第一个人,是经常打米尼的那位小姐姐的爸爸。

  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中,有个小丫头,比他大一点,长得甜美可人,骨子里是一丈青扈三娘级别的。作为“沙包儿子”的妈妈,有段时间,在我心里,她是“重点警戒对象”。那段时间孩子们一起玩,我心里马上升起一个远红外线布阵图,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实则发射各角度视线,重点圈定“小姐姐活动区域”和“米尼活动区域”。一旦发生交集,我头脑里马上警报大作,全身进入警戒状态。

  我失控的那个晚上,带上米尼仓皇逃窜。事后,小姐姐的爸爸给我留言。他没有叽叽歪歪地说些“代我的孩子向你和米尼道歉”的话,只是说“他们会成为好朋友的,你不要担心”。

  当时我心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没有做好朋友的必要吧”以及“不要说这些,好好管教一下你的孩子,吊起来打什么的最好了”。

  ——以前,我总以为“打人、害人、欺负人”的肇事者是错的、是绝对可恶的。可在我的念头里,我深深地惊讶于“受害人”的怨恨和怒气。原来“受害人”也有一种恶,这种恶隐藏得更深、更不自觉。在成人世界里,这种“恶”有时候还会被误读为“正义”。

  我们有没有用这种“受害者的恶意”伤害过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

  应该算是幸运的事吧,“打”米尼的两个孩子,都来自我认识且信任的家庭。在后来的时间里,几家家长付出许多心力和努力,来一起面对这个问题。

  有一次,和“一丈青小姐姐”的爸爸凑巧在一个饭桌上,他突然对我说:“我们也觉得很困扰,我们俩都不是这样性格的人,我们也希望她能跟人更好地相处。”他用略带尴尬的表情、平淡的口吻说了这句话。却一下把我从“受害者的怨气”里彻底解脱出来。

  道歉会一再加重我潜藏的“被害”心理。但这样诚诚恳恳的“交代”,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面相,让我体会到另一层面的、对方的痛苦。                    

  两者父母的感受是硬币的两面

  “打人孩子”的父母和“被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感受、对事件不同的处理方式是硬币的正反两面。两种态度需要协调统一地、真诚地、完整地、甚至不断重复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知道:你需要遵守规则;肉体被伤害是让人痛苦的事;一再触犯规则会有一致协商的处罚;无论你是什么秉性、在什么情绪中,触犯过什么规则,是心藏大恶抑或过分怯懦,在整个社会群体中,你都是有价值的,你都会得到尊重;“公平”不是强加、敷衍、从不悔改的道歉,而是一种规则,一种契约精神。

  只有在这样多元的、多面向的、同时又相对一致的语境里,孩子才有可能对“打和被打”这件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只会接受片面的信息。“被打孩子”的父母唠唠叨叨着“下次有人打你,你就还手”“以后小心点XXX孩子,别跟他(她)玩”。

  “打人孩子”的父母反复叮咛“下次打人就教训你”“你再打人没人跟你玩了”“我们怎么生出你这样爱打人的恶霸”。

  大人以戾气、抱怨、甚至诅咒以掩盖自己的痛苦、恐惧和窘迫。我们还能希望孩子得出怎样的结论?

  “被打”与“打人”孩子的心声

  带我走出自己情绪最重要的人,是米尼。

  我们为这件事进行过很多次的卧谈。米尼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想法。他理解、并能主动阐述自己“被打”时的情绪(“很难过,心怦怦跳”),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不要”什么(“他们叫我大笨蛋,我不是大笨蛋”);在心理模拟式的故事接龙里,他表现出为了心愿可以冲破阻挡的决心(“我要去找士兵,我会用尽全身力气推开他”);最后,他甚至会用稚嫩的话表达自己的放下和宽恕(“妈妈,你有太多感受,都放下吧”“推开欺负我的大孩子后,我会和他做好朋友”)。他甚至真的和幼儿园打过他的大哥哥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我现在这里写着,我是“被打孩子”的妈妈,我有个“沙包孩子”,可我能感到米尼有个小小的自我在那里大声喊“妈妈,我很有力量!”“我是大大的人!”“被人欺负时,我虽然很难过,心跳得很快,但我从来没有害怕过、从来没有离开过!”

  我现在这里写着,小姐姐是“一丈青扈三娘”,可我也能感到小姐姐有个小小的自我在那里大声喊“不对,我很会照顾别人!”“别的小朋友难过的时候,我都是第一个跑过去的。”“虽然我经常打人,但我回头还会找他们玩!”

  我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

  走出“受害者”的情绪,鼓励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

  使我终究能摆脱“受害者”情绪,迸发和童心世界握手言和勇气的人,是我自己。

  一个周末的中午,米尼在家里午睡。

  那段时间,一到周末我就有点担心,因为意味着几个同龄小朋友的家庭会聚在一起玩。去之前我就会开始紧张,不知道米尼又会受到怎样的“虐待”。

  我躺在他身边,听着他沉稳的呼吸声,看着他后脑勺和耳郭。突然想,我再也不要过这样的日子,就算跟那几个家庭绝交,我都不要再做这样的怂人,不要这样担惊受怕;我要开开心心地和米尼享受周末,自个玩也很好。

  可我马上又意识到,我依然是个怂人。

  米尼马上要进入交友更广泛的社交期,认识越来越多的朋友。伤害他的、被他伤害的;欺负他的、被他欺负的;依附他的、被他依附的;比他有力的、比他无力的……

  为他营造一个“千里独行”或者“众星捧月、万般宠爱”的环境,在当下当然不难。但这只是把一个人真真实实需要面对的人生、需要闯荡的天地、需要面对的痛苦和欢乐推后而已。

  越推后、越不真实、他日摆在孩子面前的问题就会越多。

  我的意思不是说,他非在受欺负的环境里磨炼自己,非要和欺负自己的人成为好朋友;而是说,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怯懦和痛苦,我突然找到自己跌打滚爬,滚回原点,愿意和他一起面对形形色色的未来;愿意尝试放下自己的不安、戒备等种种情绪,发自肺腑地鼓励他决定自己的人生。

  我要放他更自由些,更重要的是,放我自己更自由些。

  内容来源:《时尚育儿》杂志

  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时尚育儿》杂志2015年7月刊。

育儿网广播

《时尚育儿》杂志介绍

《时尚育儿》,以“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为编辑特色,提供新手妈妈必需的育儿知识,是国内最时尚、最科学、最互动的育儿杂志。最科学:《时尚育儿》获得了权威的医疗、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向读者提供全面科学的孕产、医护、营养、早教、消费等方面的知识与建议。最互动:围绕读者最关注、最普遍的问题,依托《时尚育儿》官方网站数万会员,无论任何调查、征集,都能迅速得到回应,这使得《时尚育儿》能够给予读者第一手的、最具实战性和可操作性的育儿经验。最时尚:《时尚育儿》积极联络海外妈妈、学者、研究机构,以国际化的前沿视角,提供新锐的育儿知识和国际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