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小动作,牙病大隐患

宝宝出生后,妈妈忙前忙后地照顾宝宝,希望宝宝身体健康,可是,作为可爱笑容的一部分,宝宝牙齿的健康却常常被妈妈忽略,导致宝宝的牙齿生了病。妈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宝宝不仅牙齿漂亮、笑容漂亮,还胃口棒棒、身体棒棒?其中,还真有不少科学小门道。 

  牙齿也生病(一)——奶瓶龋齿   
  解释:奶瓶性龋齿病
   奶瓶性龋齿是幼儿最常见的龋齿型态,这种牙病往往是因为不当的喂食习惯造成可发酵醣类长时间滞留在牙齿周围所致。通常是孩子的上颚门齿靠近牙龈的地方。有白色脱钙的现象,慢慢地颜色会由淡黄色逐渐变为深棕色、若仍不加以控制,很快地龋齿现象会围绕在牙齿周围一周。
  案例1:
  妞妞已经一岁半了,可“奶瓶情结”始终未能减退,比如喝水、喝汤等液体食物时,都要妈妈装入奶瓶才肯喝,有时含着奶嘴就睡着了。妈妈也为了哄妞妞好好睡觉,在晚上睡觉前让妞妞躺在床上喝奶。一次,妈妈发现她门牙的牙龈上有白色脱钙的现象,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妞妞得了“奶瓶性龋齿病。”
  妈妈的错误:
  妈妈在宝宝1岁后没有及时调整宝宝减少使用奶瓶的习惯:并错误的让宝宝含着奶瓶睡觉:以及没有及时帮助宝宝清理口腔。造成可发酵醣类(牛奶、母奶、果汁及糖水等)长时间滞留在牙齿上、生成牙病。
  科学小门道:
  不让宝宝口中含着装有奶汁、果汁的奶瓶睡觉。在给宝宝喂奶时,一旦发现婴儿已睡着了、就要及时地把乳头脱出。每次喂奶、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减少奶液浸泡牙齿的时间。睡前用奶瓶喝奶的宝宝,喝完奶后,再换上一小瓶(一小杯)白开水喝,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平时喂奶后,可用消过毒的纱布蘸凉开水为宝宝擦洗牙面。
  让宝宝告别“奶瓶情节”:
  1周岁后、应锻炼孩子不再使用奶瓶。妈妈可采用一些小方法来减少宝宝对奶瓶的依赖:
1.配备几种可爱的小杯、小碗,以新鲜、有趣的图形吸引宝宝的兴趣,养成用杯子喝奶、小碗吃饭的习惯。表现好时。适当给一些奖励。比如买个小玩具,逐渐转移他的注意力。
2.逐渐缩短奶瓶使用时间、开始准许一天使用3次,每次20分钟、逐渐减少时间。妈妈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当宝宝生气哭闹时。不能心软,否则就意味着半途而废。
3.断奶的时候就要断奶瓶、此时可告诉宝宝“你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奶瓶了。把奶瓶送给小弟弟、小妹妹。他们更需要。”一般来说宝宝会乐意这样做。用这样的方式戒奶瓶很有效。
 “奶瓶情结”还会带来什么:
  1.宝宝若在2岁后还戒不掉使用奶瓶的习惯,容易造成咬合不全,即上下门牙咬合位置出现偏差,在中间形成一个洞。这样便会影响咬断食物。   
  2.爱使用奶瓶、吸吮奶嘴的宝宝同样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不干净的手指会传染疾病。    
  3.长时间吸吮还会影响上下颚发育,甚至手指、指甲因长期吸吮而变形。       

牙齿也生病(二)——龋病传染
  案例2:
  星星很幸福,妈妈在家全职抚养他,吃喝拉撤,照顾得很精细。星星爸爸对妈妈的精细照顾却有些意见,喂到宝宝嘴里的奶或是食物,妈妈总是先过一下自己的嘴,确定温度和软硬度刚好了,才喂给星星吃,爸爸觉得这样不卫生,妈妈却说是为了宝宝好。可在星星刚出牙不久,就查出了龋齿病。
  妈妈的错误:
在给宝宝喂食时,妈妈担心温度过高烫到宝宝,习惯性的自己先用嘴试试温度;并愿意把偏硬的食物嚼烂后再喂给宝宝吃;平时也习惯亲吻孩子的嘴巴。这些举动都会使妈妈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传播给宝宝,出现妈妈有龋齿宝宝也长龋齿的情况。
  科学小门道:
  龋齿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它是牙菌斑内的常居菌,宝宝的口中是没有的。在妈妈喂养和照顾宝宝的过程中才会将口腔中的微生物,包括变形链球菌,传播到宝宝的口腔中去。 在宝宝牙齿咀嚼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饭菜要软、烂、细、碎、有利于吞咽和消化。在亲吻孩子的时候,不妨选择脸蛋,额头等部位,同样可以跟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不要忽视宝宝的口腔卫生习惯、3岁以前的宝宝可用柔软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3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刷牙,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饭后漱口。
  试温两法:
  ①可先滴几滴牛奶在妈妈手腕上,因为手腕部敏感。如果感到滴下的牛奶温度不冷不热,说明牛奶的温度和手腕皮肤温度相似,大约为37℃,就可以给宝宝吃了。
  ②把奶瓶贴在妈妈面颊部试温,如果不感到烫或冷、说明与体温接近。
  乳牙龋病也应及时治疗:
  妈妈或爸爸口中生过龋齿,宝宝生出龋齿的几率会很高。如果宝宝被传染龋病,妈妈不要以为孩子小,尚处于乳牙期。就忽略龋病的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易波及宝宝牙髓,而引起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影响继生恒牙、乳牙替换,甚至影响颌骨的生长发育,还可能造成消化功能降低,营养失调导致生长发育缓慢。

  牙齿也生病(三)——错合不齐    
  案例3:
  天天小时候是邻居们眼中的小可爱,他长着聪明的大脑袋,一逗特爱笑,走到哪,都是大家的开心果。当天天渐渐大了,邻居们却发现他不爱笑了。原来天天的上排牙齿互相重叠、拥挤,牙齿看起来乱七八糟,常常被小朋友笑话,这让天天失去了可爱的笑脸。
  妈妈的错误:
妈妈怕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不利于孩子的消化,常喂食一些过熟、过精、过细、过软、过黏的食物给孩子吃。孩子咀嚼器官退化,牙颌系统发育缺少正常的生理性刺激,导致牙齿拥挤、错合。
  科学小门道:
    发育良好的咀嚼功能、是预防错合畸形最自然而又有效的方法之一,避免喂食过多高度精致、柔软黏滞的食物。儿童的任何器官都需要合理的使用,适当地行使功能才可正常地发育,口腔器官也不例外。 喂给孩子的食物、除了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外、还应注重物理性状富含纤维性食物的补充,如海带、紫菜、木耳、蘑菇等菌藻类;黄豆、赤小豆、绿豆、蚕豆、豌豆等豆类;水果、蔬菜类等。让孩子吃具有一定粗糙性、硬度和耐嚼性的食品,能增强他们的咀嚼功能,从而促进牙齿的正常发育、还能使龋齿或牙周疾病的患病率降低。   
  什么年龄矫正牙齿最好?  
   牙齿错合不齐、一般要等到牙齿替换完的恒牙期,大约12~14岁才能进行矫治。因为这时恒牙牙根逐渐发育完成。上下牙齿间的咬合关系也调整完成。可以对错合畸形的类型做出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矫治方法。

  牙齿也生病(四)——“地包天”     
  解释:“地包天”(也叫反合)
  在发现之时起就应采取干预治疗,因为长期反合将限制上颌骨的发育。严重的将造成骨性下颌前突,影响外观。早期矫治,可收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并可防止畸形向严重发展。 
  案例4:   
  和和妈妈始终有个遗憾,由于自己有肝炎,没能让朋朋喝到母乳而是采取的人工喂养,并由于当时自己太忙,常常把朋朋放在床上,让他自己抱着奶瓶喝奶。结果,孩子慢慢长大,却出现了“地包天”。医生说,这是在婴儿期间喂奶不科学留下的遗憾。 妈妈的错误人工喂养时,宝宝吃奶的姿势、奶瓶的位置、奶嘴孔大小、都对牙齿发育影响很大。如果平卧抱奶瓶喂养、下颌需向前用力吸吮、会引起“地包天”。妈妈一定要注意采取正确姿势、使宝宝吮吸时下颌前伸运动近似于吮吸母乳、不影响下颌骨正常发育。
  科学小门道:
  婴儿出生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处于后缩的位置。如果是母乳喂养,就能给下颌以适当的功能性刺激、可以使下颌向前调至正常位置。 在人工喂奶时、应取45度斜卧位或半卧位,每次约半小时,这样可以保证宝宝足够的吮吸运动,唇颊肌及口周肌的收缩可以刺激面颌部的正常生长发育。 奶嘴不宜过大或太小、以便能产生力度相当的吮吸力。可将奶瓶倒置、开始的1~2秒钟是细细喷溅出来,以后成滴状滴下,奶嘴的洞口大小则比较合适。 宝宝在出牙期间,容易咬手指、其实、这样的习惯也容易造成颌骨发育变形,如果宝宝不适可以适度帮助宝宝按摩牙床,同时用固齿器也是不错的选择。
  “地包天”要早治疗 
  咬撬法:简单易行,只需选取略窄于需矫治牙齿宽度、有一定弹性的木条(冰棍棍即可),在妈妈的监护下,让孩子将木条放在需矫治的上下牙齿之间并咬合,通过木条的杠杆力量。将上牙慢慢推到下牙的外侧。需要注意咬合力量不要过大,以反合牙齿的牙龈组织稍发白、孩子感觉发胀为宜。每次饭前若能坚持有节奏地重复此动作20 次左右,1~2周后即可见效。      
  
  宝宝小动作,牙病大隐患    
  宝宝有些不良的小动作,常常被妈妈忽略掉了,这些小动作对牙齿的健康也存在着影响。
  1.喜欢吃手指小孩几乎都有吃手指的习惯、但如果五六岁的孩子还有此习惯、则可能导致明显的错合畸形。吮拇指时将拇指置于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之间,则会阻止前牙的正常萌出,形成前牙圆形开合(指上下牙齿接触不上)。   
  2.用舌舔牙床
儿童在换牙期常用舌尖舔松动的乳牙或初萌的恒牙,因而形成吐舌或伸舌习惯。舌伸在上下前牙之间,形成局部开合、造成牙齿之间有缝隙。
  3.喜欢用牙咬唇
唇习惯多发生于6岁之后,咬上唇习惯会造成前牙反合、下颌前突。咬下唇会导致上前牙前突,下颌后缩,开唇露齿,上唇短而厚等。
  4.用—侧吃东西
多发生于乳牙后期,由于孩子一侧牙齿的正常咀嚼功能受损,他只能用另一侧吃饭,时间长了、造成颜面部左右发育不对称。不常吃饭的一侧因为缺少食物的冲刷,牙垢牙石容易堆积,易发生龋病和牙周病。
  5.喜欢咬东西
孩子常啃手指甲,或咬衣角、袖口,被角、枕角,及吮吸橡皮奶头、因为咬物总固定在某一部位、因而形成局部小开合畸形。
  6.睡眠习惯不好
孩子睡眠时,经常用肘或拳头枕在一侧的脸下,或习惯用手拖一侧腮部,都可影响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及面部的对称性。

  宝宝护牙好帮手

  宝宝出牙期(6个月前)护牙好帮手:牙胶、护牙湿巾。
  1.每次使用固齿器前用清水清洗干净,但不要用煮沸或其他高温消毒方式。
  2.如果想宝宝更舒服一点,可以把牙胶消毒后放在冰箱冷藏室里、宝宝要用的时候拿出来,咬上去冰冰凉凉的很舒服。
  3.在喂奶或食用其他辅食后给宝宝喝几口白开水,用以冲洗口腔内残留的食物残渣,然后再使用护齿湿巾清洁舌苔。
   
  宝宝出牙期(6个月~1岁半)护牙好帮手:乳牙清洁棒、指套牙刷
  1.妈妈坐在沙发或床边、让宝宝躺在怀中。
  2.妈妈用一只手固定幼儿的头部和嘴唇,另一只手拿婴幼儿专用的指套牙刷,蘸温开水为宝宝清洁牙齿的外侧面和内侧面。
   
  宝宝出牙期(1岁半~3岁)护牙好帮手:婴幼儿牙刷、牙膏
  1.给1岁半~3岁的幼儿刷牙方法是:幼儿可直立或坐在椅凳上,妈妈在幼儿的背后或一侧,用一只手固定幼儿头部,另一只手持幼儿牙刷蘸温开水为幼儿刷牙。也可以从此时开始教宝宝自己刷牙。
  2.刷牙的顺序是:将牙刷的刷毛放在靠近牙龈部位与牙面呈45度倾斜,上牙从上向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完外侧面还应刷内侧面和后牙的咬面。每个面要刷15~20次、才能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
  3.由于乳牙时期、牙齿排列较稀疏、牙冠较短、容易造成食物嵌塞。因此,在刷牙前妈妈要先检查宝宝的牙缝中有否食物嵌塞、如有嵌塞,应先用牙线将食物清除后再刷牙。

育儿网广播

《母婴健康》杂志介绍

《母婴健康》由上海市计划生育用品管理协会和复旦大学出版社0-3岁早期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公益性、科普性的教育专刊 它诣在向目标人群传递从孕期到0-3岁时期所有的关于营养、护理、早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对目标人群的整个孕育过程有一个全程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