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早发现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简称“先髋”)是小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脱位多见,出生时即存在,女孩多于男孩,二者比例约为6︰1,左侧比右侧多发,双侧脱位者较少。

  髋的4大原因  

  1.一些机械性的因素,如胎儿在子宫内髋关节过度屈曲或在子宫内处于臀位(特别是伸腿臀位),以及分娩时助产士拉扯胎儿的双下肢时用力过猛等,都会诱发此病。  

  2.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常,髋关节过度屈曲,也易导致本病。  

  3.由于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肌肉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异常,导致髋关节松弛、半脱位或脱位。
  
  4.遗传因素也较明显,如果母亲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则其子女也易出现此病。
  
  当有上述方面的情况存在时,家长就要格外注意宝宝是否有髋关节脱位的异常表现。

  如何早期发现
  
  由于患有该病的宝宝在出生时大多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所以家长及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在该病的早期一般很难发现,家长大多是在宝宝开始走路时才注意到异常症状。但是此时,有些粗心的父母仍然认为,宝宝走路不稳或跛行不过是缺钙的表现或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所以往往只是单纯地给宝宝补钙。这样就很容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而导致宝宝发生不可逆转的髋关节炎,以及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
  
  其实,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疗效还是十分有效的,很大一部分宝宝都可以完全治愈。那么,家长怎样做到早期发现呢?
  
  1岁以内先髋的6个表现
  
  1.宝宝的一侧下肢活动减少,蹬踩的力量明显低于另一侧肢体。
  
  2.宝宝两侧大腿的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皮肤皱褶较多,且皮肤纹理比健康的一侧要深。
  
  3.给宝宝更换尿布或洗澡时,可经常听到异常的关节弹响声。
  
  4.宝宝平卧并伸直并拢双下肢时,可见到其双侧下肢不等长,患侧下肢要比健康的一侧短。
  
  5.宝宝的患侧髋关节可出现活动受限,且患侧肢体常常处于屈曲位,不愿意伸直,无力。当家长牵拉宝宝的患侧下肢时,其肢体可伸直,但松手后又会马上恢复为屈曲状。还有少数宝宝,可在患侧下肢被牵拉时,因疼痛而哭闹。  

  6.宝宝的臀部及会阴部要比正常婴儿的同一部位宽,若宝宝是双侧髋关节脱位其症状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学步期先髋的4个表现  

  1.宝宝开始行走的时间较正常的宝宝晚。  

  2.单侧髋关节脱位时,宝宝步态呈跛行;双侧脱位时,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翘,腰部前凸特别明显,行走呈摇摆步态(鸭步)。
  
  3.让宝宝仰卧,双侧髋、膝关节各屈曲90°时,双侧膝关节不在同一平面上。推拉患侧股骨时,股骨头可上下移动,似打气筒样。
  
  4.髋关节外展活动受限。
  
  Tips
  
  有一个简单的检查方法,家长可以掌握。宝宝躺着,将其双髋朝两边展开(膝盖呈直角,大腿与身体垂直)。如果宝宝的双腿硬硬的,展开很困难,基本可诊断为先髋;如果宝宝两条大腿的条纹不对称、腿有长短,也可诊断为此病。骨骼疾病检查确诊时多采用X线拍片检查,但是要注意的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骨骼未钙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现,拍X光片常常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让宝宝白白遭受X光的伤害,所以新生儿期(出生后至6个月)进行细致的临床检查特别重要,10个月以上的宝宝骨骼发育较完全,可用X线确诊。
  
  膝盖高低不一
  
  两边皮肤皱褶不对称
  
  双腿打开角度不一致

  3阶段的治疗
  
  1岁以内  
  
  使用带蹬吊带法治疗。出生后8~9周,发现髋关节有半脱位或脱位,可使用带蹬吊带6~9个月。使用带蹬吊带仅限制髋关节的伸展活动,其他活动不受限。除个别有阻碍复位的因素外,绝大多数宝宝都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也可用连衣袜套法及外展位襁褓支具法,使用4个月以上,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具体治疗措施。
  
  带蹬吊带治疗法
  
  1~3岁  
  
  对部分症状较轻的宝宝,仍可使用带蹬吊带法治疗。若使用4~6周后不能复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复,然后用石膏固定。
  
  整复方法为在全身麻醉下,宝宝仰卧位,患侧髋、膝关节各屈曲90°,沿大腿长轴方向做牵引,使股骨头纳入髋臼内。达到整复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响股骨头的发育,也容易产生缺血性改变,故目前国内、外小儿骨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多采用髋人字石膏,即髋关节仅外展80°左右,膝关节微屈,上石膏后允许宝宝带着石膏踩地活动。
  
  4岁以上  
  
  此时髋关节脱位程度已经加重,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性改变也较严重,有时会有感染,手法整复难以成功,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沙尔特骨盆截骨术、股骨旋转截骨术等。

  6大护理措施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保持房间内空气清新流通,依气候变化增减衣被,传染病流行季节注意预防疾病流行,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多饮水,有内热时可遵医嘱服用清热药物。
  
  2.保护皮肤
  
  每天给宝宝擦洗全身,及时更换婴儿尿布,定时接留小儿尿液。大小便污染后及时擦拭,保持皮肤干爽,防止尿布性发炎发生。保持床单整洁,防止零食、碎屑摩擦皮肤,造成破损。对长期卧床的宝宝,家长要仔细观察皮肤情况,定时变换体位,减轻皮肤受压,预防褥疮发生。将锐利的物品(如刀、剪)和热水瓶远离宝宝,以防刺伤和烫伤。
  
  Tips
  
  蛙式石膏或髋人字石膏固定后宝宝多有不舒服感,会哭闹,家长要密切观察石膏边缘处及骨突处是否有压伤,皮肤是否有磨损。宝宝背部的皮肤很薄,平卧时石膏边缘易摩擦皮肤,应将背部及腰两侧垫一块长条型的毛巾,减轻皮肤摩擦,防止压疮。
  
  3.仔细观察病情
  
  由于小儿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生性好奇好动,对牵引后肢体制动不知配合,所以家长应该主动向医务人员了解基本知识及如何维持治疗工具的有效功能。经常检查牵引工具有无松脱,皮肤有无水包、压红,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护士。使用骨牵引治疗时,家长要避免骨牵引针的针眼被污染,不要触碰钢针,保持宝宝被牵引的肢体处于外展位。
  
  4.防止窒息
  
  喂食时,不可哄逗宝宝,也不可速度太快,或一次进食过多,以免引起误咽。在哺乳及饮食后将宝宝头部稍抬起,保持右侧卧位20~30分钟,避免溢奶、呕吐等引起误吸误咽,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不要让宝宝独自吃花生、豆子等食物,以防咀嚼不当,或误吸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同时还要防止宝宝将小零食自行塞入鼻孔和耳孔。
  
  全麻术后防呕吐、误吸及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气管,家长要随时清理宝宝口腔内的分泌物。一旦出现误吸而憋气、呛咳、紫绀、呼吸困难等窒息症状时,要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5.警惕血液循环障碍
  
  婴幼儿啼哭往往是病情变化的最早期,家长可以根据哭声强弱、持续时间长短以及伴随表现来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啼哭,并及时检查支具、牵引、石膏固定的松紧度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警惕由于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肢体疼痛。同时要经常主动观察宝宝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
  
  6.避免伤口渗血较多
  
  家长要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有无被血渗湿,还要观察引流液的量和色。对行石膏固定的宝宝,应观察石膏里面出血情况。医务人员会沿石膏上血迹的边界用铅笔圈划并注明时间以明确是否继续出血。如果有出血可遵医嘱预防性地应用止血剂,出血较多时加大止血力度,防治休克。术前、术后要重视宝宝的营养(尤其是挑食的宝宝),注意饮食调节和静脉补充营养,以防止发生贫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育儿网广播

《妈妈宝宝》杂志介绍

《妈妈宝宝》杂志创刊于2002年10月,由山东科技出版社主办,与台湾最著名育儿杂志《妈妈宝宝》版权合作。她为准妈妈和家有0~4岁宝宝的年轻妈妈量身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