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泥巴的学问

  孩子两岁之后,我们就可以递给他一盒彩泥,开始一种神奇的游戏:捏泥巴。但是,小家伙到底可以做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呢?  
  孩子的认知方式、动作能力和兴趣爱好决定了他捏泥巴的“手艺”,而这些技能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进步。所以,我们以年龄为线索,展开这段捏泥巴的旅程。

  2~3岁:抽象和平面的阶段
  不要以为抽象是成年人的专利,其实两岁左右的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认识都是落实在抽象的元素上的,对他们来说,所有事物都可以划分成点、线、面。所以两三岁的孩子热衷于搓棍、揉球和拍饼,这就是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你该怎么帮助他?
  给孩子提供观察的机会。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还不能真正认识某些事物,但是这是一个潜在的积累过程,所以要给他提供观察生活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机会,让他形成形象认识,感受空间和秩序,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
  教动作而不是教形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能看到你的动作,还不能理解你的动作与泥巴的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你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一些基本动作,比如揉、搓、拍、按压以及捏。请记住,教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动作,而不是你在做什么东西。
  借助条、球和片,完成“浮雕”式的作品。这时的孩子还不能理解立体作品,即使是像苹果那样简单的东西,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用自己的小手捏成相似的形状。但也别灰心,你们完全可以用孩子揉搓出来的球、条和片,完成精彩的平面“浮雕”,而经常做一些这样的浮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事物,建立自信。

  3~4岁:“形”的敏感期
  4岁左右是孩子的“形”的敏感期,他开始理解三维立体的东西。通过越来越长、越垒越高的经验,他会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和位置感,他们的作品开始在似与不似之间徘徊。
  你该怎么帮助他?
   一起认识身边的事物。通过你的语言描述,并且鼓励孩子亲手触摸,帮助他更加形象、立体地去认识身边的事物。这种认识可以涵盖生活中的一切内容。
  树立“体”的概念。和孩子一起捏块,并且通过块的叠加、连接、分裂,创作一些常见的、简单的形象,比如大象、汽车、房屋,并且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自己的作品。
  从单一颜色过渡到多种颜色。两三岁的时候,作品的颜色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但到了三四岁,他开始在意颜色的效果。适度的限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帮助,所以可以先从单一颜色开始,让孩子先对每种颜色有充分的感受,再过渡到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颜色。

  4~5岁:注重细节和个性的阶段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观察能力的增强,以及手指灵活程度的增加,孩子开始对很多题材感兴趣,并且开始注重细节。男孩、女孩的关注点越发不同,每个人的爱好也越来越突出。这时候,一些具体的形象开始诞生了。
  你该怎么帮助他?
  丰富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孩子创作的题材来源于他们的大脑记忆,所以通过日常生活、旅游丰富孩子的直接经验,并且通过影视、书籍和你的讲述来丰富他的间接知识,都可以帮助他找到感兴趣的题材。
  寻找实现目标的多种途径。如果孩子想捏一个大象,可以给他提示不同的实现方式,先捏好各个部位,最后组装到一起,或者从大象“身体”上延长出各个部位。总之,你的目的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捏大象,而是让他知道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而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不同的任务上。
  借助一些工具。想让作品的造型更加丰富和高深,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模具、牙签、小刀、竹席、彩笔等等,多种多样。善于使用工具是一种本领。

育儿网广播

《宝贝世界》杂志介绍

为0-3岁宝宝的妈妈提供全方位育儿帮助。内容涵盖宝宝的健康、营养、发育、身心成长、亲子游戏、育儿产品评价及选择等。同时为新父母提供一个交流育儿经验、情感体验、购物信息、分享育儿感受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