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孩子全面成长

  童话有什么用?

  有一次一位家长问我:“为什么要给孩子看童话书?又贵又没用,童话都是假的,现在的社会尔虞我诈,为什么不早一点教孩子认识外面的真实世界?”另一个家长也说:“为什么要花钱去买这个联考不考的东西来给孩子?既然人生苦短,时间宝贵,为什么不直接教有用的东西?”

  我想最好的回答是引用英国作家切斯特顿的话:“童话比真实故事还好,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火龙存在,而是它告诉我们火龙是可以打败的。”中华民族是个讲究实际的民族,什么东西都先问有什么用,其实很多用途是当时看不到,后来才慢慢显现出来的。童话故事也是一样,童话开启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正面的人生态度。

  在童话世界中,坏人再怎么狡猾,最后一定作茧自缚。孩子在边看童话书时,就边把好坏是非的观念吸收进去了,而且正如切斯特顿说的,童话让孩子知道,坏人是可以打败的,只要坚持下去,好人一定会赢。这种正面的人生观对孩子的未来比课本知识更重要。

  家长总要告诉孩子一些道理,然而父母若是说教,孩子无不厌烦,但是通过讲故事,感同身受,就吸收进去了;而且故事是有脉络的,有脉络就有条理有组织,就容易记得住。记住的东西对孩子才会有作用,再伟大的知识记不住也是枉然。

  童话可以发展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而创造力是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条件。其实,想象力的好处不只是在功利上的,它还可以自娱自乐。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视,常要父亲带我们去看电影,父亲就说,最好的娱乐在我们的脑海里,只要会想象,三江五湖九大洲都一日往返。

  故事也有开导的功能。有个孩子跟我说,他以前每逢寒暑假心情就不好,觉得寂寞。后来他妈妈给他看了一本小说《第十四个门》,他才了解寂寞是自己找的,人可以靠自己去排解寂寞。

  这个故事是讲一个小女孩搬到新家后很无聊,父母又忙,不能陪她,为了帮她打发时间,便叫她去数新家有多少扇门,多少扇窗。她发现有13扇门都可以通到别处,只有一扇门通不到任何地方。有一天,她打开了这扇门后进人了另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中,也有像她父母的人,她叫他们“另一个爸爸”“另一个妈妈”。另一个妈妈烧的菜比较好吃,但是却要吸取小女孩的灵魂,把她关在玻璃弹珠中。小女孩勇敢地跟另一个妈妈斗智斗勇,逃了出来。回到真实世界后,小女孩发现还是自己的父母好。像这样的故事达到了娱乐的目的,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也达到了教化的目的。

  人生很长,课本教的东西派得上用场的其实很少,但是给孩子信心,知道火龙是可以打败的,闲难是可以克服的,这个正面的人生态度恐怕比考一百分还更重要。

  读好书培养好品格

  台湾最近弊案连连,贪的都不是小钱、而是上亿的资产,一般平头百姓十辈子都赚不到的钱。尤其值得警醒的是,贪的人都不是没有知识的人,他们是台湾的精英,是最优秀学府教育出来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检讨台湾品德教育哪里出了错,为什么高级知识分子有着低级的道德标准。

  品德培养必须从小做起。光背课本是背不出好品德的,人除了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他人行为,潜移默化而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品格养成渠道——读好书。好书有很多种,经典小说就是重要的一种。

  例如,在美国,八年级的学生必须读《梅岗城的故事》。这是发生在美国南方,无辜黑人因被诬告强奸一名白人女子而被处死的故事。老师在学生阅读后会提问,比如书中那位替黑人罗宾逊辩护的白人爸爸,他的孩子吉姆和他的妹妹在学校受到同学嘲笑,说他们爱黑鬼,但这位爸爸说:“如果我不替他辩护,我就没有办法抬头挺胸做人,也不能代表本郡出席州议会,更没有资格教训你们。”老师会提出问题,要学生从书中去领悟,一个人为什么应当去走他自己认为对的路,不管这条路多么荒凉多么崎岖。因为人最后面对的是自己,人对白己的评价将决定一生的成败,这跟财富、地位无关。学生从父子对白中了解父亲若是做了不该做的事,孩子会不服从父亲,父亲也不敢要求孩子昕他的话。

  作者借父亲的口告诉孩子:人一生中,至少要做过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人一定要看得起自己,才活得下去。这些道理本来很抽象,但是透过故事情境,孩子就了解了在社会上做人的道理。

  又如作者借黑人管家的口教训孩子:“不管这个人是谁,他一脚跨进这个屋子,就是你们家的客人,你就要以客之礼待他。看你对待客人的样子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你们家的家境也许比康家的好,可是你不能因此而看不起人,如果你不能在饭桌上有礼貌,你可以在厨房里吃!”孩子从故事中了解了为什么以财骄人是不对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话重点说了两点:一是家教重要,二是读书重要。读书更能让人变得忠厚,那些因弊案被检方控告的人,他们如能多读一些教人如何做人的书,就不至于贪得无厌了。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品德的形成是一点一滴在无形中形成的,目前社会的不公不义对孩子是很坏的示范。很多老一辈有操守的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既目睹了好的示范,又读了很多好书,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也打开了人生的视野。清朝颜元说:“恶人之心无过,常人之心知过,贤人之心改过,圣人之心寡过。”先人以“手不释卷”来修炼人生,可现在孩子“手不释卷”的是考卷的“卷”,我们要忧心了。

  另外,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现在信息太多,社会很乱,而孩子很难判断是是非非。家长希望孩子有基本的“街头智慧”(街头智慧指一个人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不要光是用嘴去给他讲应该如何,最好的办法是念报纸给孩子听,从社会新闻的实例中,让孩子看到人间万事,然后再给一些分析点评,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防范什么,这也是阅读的收获。

  阅读帮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过,我希望跳过青春期。”1998午美国心理学会乔治米勒奖的得主、畅销书《教养的迷思》及《基因或教养》的作者茱蒂,哈里斯这样说。

  为什么一个专门研究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学者却不喜欢青春期呢?因为那是一段尴尬的年龄,半大不小,还不是大人却已不是小孩,体内荷尔蒙大量涌出,使得情绪不稳定,身体开始变化,第二性征出现。但是这些外表的改变都不及大脑内的改变,青春期时神经同路密集的与别的同路连接,心智开始开窍了,过去听不懂的话,现在开始有意义了,知识开始组织成有条理的脉络。一切都是迅猛成熟,却还没有完全成熟,青春期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青涩难挨的生长期。

  因为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14岁的少年气方刚,大脑尚未成熟,但是拳头已足以打死人,若在这个时候没有大量的阅读使之学会换位思考,学生会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后悔一辈子的事来。所以外国各所学校莫不在这段时期要求孩子大量阅读。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学校从八年级开始,社会科一学期要读14本书,学生要从书单巾,每一个宗教、每一个种族,任选两本书来读。

  为什么单挑阅读呢?因为阅读是把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内化成自己的最快方法,人生有限,而知无涯,当我们无法去经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时,最快的方式是通过阅渎,将别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除了生命有限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外界信息的解释是通过后天认知的解释,先要有背景知识才能对事情有正确解释。错觉的产生,就是因为大脑对视网膜送上来的正确信息做了后天认知的调整。例如,图画上三个人原来一样大,但是如果在两旁加上辐辏的线条,使第三个人看起来较远时,远的人看起来立刻就比近的人大了,因为大脑知道如果远的人跟近的人一样大时,远的人应该要更大,这是过去经验的结果,这个经验的认知会强过我们的理智。因此,明知三个人一样大,大脑还是会告诉你远的比较大,错觉就这样产生了。

  青春期必须大量阅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青春期是“成年”的最后_个价段,现在实验上已知,你所读的书、你的经验、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影响到你所做的决定,这些决定累积成你的人格,最后塑造成现在的你。过了青春期就被当作大人看待,尽快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出关键性思考及独立判断的能力。青春期智慧已开,可以了解作者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大脑逐渐成熟,书中先圣先贤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会逐渐形成我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青春期阅读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帮助纾解情绪。著名作家黄春明先生曾说他第一次离家到台北念师范时,因年幼被人欺负,又举目无亲,晚上常躲在被窝中哭泣,伴他度过这个时期的就是小说。他去图书馆大量阅读各国文学小说,看到《块肉余生录》《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里主角的遭遇,再想想自己遭人欺负又算得了什么呢!就这样,靠着书本纾解了心境,稳定了情绪。又因为大量阅读,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从书中得来的人生体验,使他后来成为台湾著名的作家。

  阅读是教育的根本,而青春期是阅读的最好时机,错过了非常可惜。正像唐朝颜真卿所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阅读可防治孩子“多动症”

  许多学校都在学期结束后,立刻办研习会或工作坊,请老师把这一年的教学心得作个总结,在检讨中求进步。在这些教学检讨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班上多动儿增多了”。

  这是很奇怪的事,以前没有这么多患多动症的孩子,为什么现在每个班都有一两个,最多居然可以到4个呢?

  真正的注意力缺失和多动是大脑里神经传导物质的不足,它有生理上的关系,只是极少数人才会发生,不会突然增加很多。这表示有一部分疑似多动的孩子,其实是假性的注意力缺失和假性多动。

  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假性多动的孩子都有一项特性——不喜欢阅读,绝大多数是电视迷。他们小时候很少被父母抱着亲子共读,很少安静地坐下来完成一件事。

  看电视时,虽然也是坐着,但是电视画面是不停闪动的,一秒钟有24到26张图片,靠着眼睛的视觉暂留使它串成连续的影像。会动的东西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动得太多,两分钟超过10次的拉近镜头、剪接或转换镜头会使大脑工作过量而疲累。图片一次带给我们很多的信息,使我们无暇去思考细节是否合理,我们随着影片跳换的速度在吸收信息,若是一停下来恩考,后面的信息就忽略掉了,这不像阅读是随着自己理解的速度进行,随时可以停下来想,还可以“倒带”回溯到前面不懂的地方。

  阅读的好处是,它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阅读是主动地接受信息,操之在己;看电视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操之在人。如果比较看书或原著改编成的电影,看书得到的信息更多,而且看书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电影则是被动接受导演的想象力,它会锁住孩子本身自发的想象力。所有的研究都指出,“电视保姆”对孩子的发展不利,许多假性多动儿都是“电视儿童”。

  把孩子抱在身上,在他坐得很舒服时,先念短短几分钟的故事书给他听,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i下去,训练他专注于书本的能力,然后逐渐拉长时间,从5分钟到10分钟,再到15分钟,最后到30分钟。当孩子可以安静地坐在身上听故事30分钟,不会爬上爬下吵闹时,你就可以放心他不是多动或注意力缺失了,只是过去没有培养出他的专注力而已。

  最近去了一所偏远小学,看到了“没有不可教的孩子”这句话的实证。

  这个孩子从小跟着外婆在山里长大,除了大自然没有什么别的外在刺激,进了小学连“不然”“反正”等比较书面一点的用语都听不懂,不会数数,更不会写“1、2、3、4”。最糟糕的是坐不住,老师说要他坐下只有用绳子绑着才有可能,但是即使绑着,一不留神他连椅子也一起搬起来跑到操场去了。因此,这个孩子被贴上“多动、注意力缺失、智障”的标签,送到资源班(在台湾,资源班主要是为那些跟不上普通班学习的学生而设立的特殊教育班)去了。

  他每天都来上学,因为实在无法让他静坐下来,老师们都放弃了他。后来换了一个新校长,校长友现这孩子的两只眼睛滴溜溜地转,很伶俐,动作很快,怀疑他不是智障而是文化刺激不利的弱势孩子,就开始教育他。每天早上把他叫到校长室来,替他洗手洗脸后,就把他抱在腿上读书给他听,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吃3块饼干,如果读书时不扭动,饼干加倍。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安静地坐在校长腿上念书,一天念一点,时间慢慢拉长,他就坐得住了。

  校长用这个方式逐渐把孩子带进书的世界,孩子的词汇丰富了,上课也听得懂了,开始不像以前那样好动了。校长又想办法弥补他文化知识的不足,带他去台北坐地铁、搭公交车,告诉他车有火车、汽车、大卡车等等;带他去动物园,让他看到动物有狮子、老虎、大象,不是只有山里那些猴子。她用鼓励的方法让这个孩子喜欢上了学习,现在这个孩子五年级了,已经回归到主流班,各方面功课都不逊色于其他同学了。

  天下事,只要用心,腐朽可以化为神奇。

  我们的幼儿园和学校都太闹太吵了。现在越来越多幼儿园的孩子声音沙哑,声带坏了,失去了童声的甜美。孩子游戏时跑跳喊叫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喊到声音沙哑就要干预了。噪音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伤害。这个迹象,和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种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变成了老师的头痛人物。因为课堂需要维持纪律,不可随意站起来走动或大声说话;而这些孩子总是给老师找麻烦,就被贴上多动或注意力缺失的标签。这对孩子是一辈子的伤害。

  不论社会是多么的民主开放,人们对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仍然会以歧视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尽量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但可以启发他的智慧,将求知欲内化成人格的一部分,让他将来能比较容易地融入学校和社会中。

  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就如同我们是他们的礼物一般。请尽量陪伴孩子游戏、阅读,阅读是一个好工具,可以打开人类知识的大门。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不但专注力高,更能透过书本学到是非、纪律、礼貌及跟人相处的道理,长大了将是一个有内涵、不肤浅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阅读恩泽一生

  德国的马克斯蒲朗克学院最近在柏林举办了一场不对外公开的学术研讨会,主题是生命各个阶段大脑发展与行为的关系。医药的发达使人的寿命从19世纪50年代的平均49岁延长到现在男性73岁、女性78岁,老年的慢性疾病成为各国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此次会议犄别着重在老年人大脑萎缩与注意力、记忆力的关系上,希望找到防止大脑老化的方法。5天会议下来,最后的结论竟然是最平凡、不引人注意的两项活动:运动与阅读。

  先说运动。运动可增加大脑血流量,使神经细胞得到所需的氧与养分,规律性的运动可以抑制杏仁化,防止负面情绪的出现,减少忧郁症出现的可能;运动同时活化大脑回馈系统,增加多巴胺系的活化,带出正面情绪,而正面情绪可以增加身体免疫系统的活力。

  再说阅读。阅读不只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门,让你按自己的时间、步调,在里面邀游,同时还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的发展。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光。从大脑切片可以看到,越常动脑的人,神经纤维之rl的连接越浓密,触类旁通的机会也越高。

  意大利的研究报告曾发现,7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读过5年书(连小学都还没毕业),得老年痴呆症的概率与同龄文亩之比是1:14,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台湾也有类似的报告,1989年荣总医院曾经抽样检查8个地5300名41岁以上的居民、结果发现,没有受教育者得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是受教育者的两倍。大脑的神经元基本上是“用进废退”,经常运用大脑的人神经比较不易退化,因此阅读对大脑有保护作用。

  不阅读而长时间看电视,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会降低大脑功能。孩子会出现智力平淡,老人易患老年痴呆。

  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在接受外界刺激时,都会激发一连串大脑神经回路的活动,但是阅读时,神经回路活化的程度比看电视时来得深。原因之一在于,阅读时我们会主动搜索信息,遇到语意不明、模棱两可的词语,例如“打手”这个词,究竟是把“打”当动词,指的是打别人的手,还是把两个字合而为名词,指的是黑道的“打手”,我们的眼睛会立刻回溯到前面读过的句子,去寻找文章意思脉络,来解读这个双意词在文中真正的含意。因此,阅读时,我们的大脑其实在不断地进行深层分析。但是看电视、电影则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历程。虽然在同一段时间内,银幕上所包含的信息多于荜纯的文字,但是我们的眼睛无法主动控制画面呈现的时间,只能被动接受。所以,如果要促进孩童的神经发展,应该鼓励他们多阅读,少看电视。

  为了区分阅读主动获取信息,与看电视被动接受信息两种过程的差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请中学老师观看探索频道的节目,并在看完之后,上台讲述内容,结果发现许多老师看了三遍仍无法完整表达所看到的内容,如果是读文字脚本,他们读了一遍之后,就可以上台讲述。

  每个人一出生大约有100兆个脑神经,缺乏阅读的人,神经与神经之间的连接相当稀松,假如其中一个地方坏掉了,因为没有其他神经给它消息与刺激,有如疏离群体的单个人,没有同伴的对话与慰问,很快便会萎缩而后死亡。相反,越常使用,它的连接就会越多,每天接收很多信息,便会一直保持活跃状态。最近瑞典的一些药厂在研究治疗神经萎缩症状的药物,采用的方式便是刺激神经,通过很多渠道对它“讲话”,给神经做团体治疗。

  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家发现:孩子阅读时,所活化的大脑区域跟成人不一样,当孩子逐渐变成流利的阅读者时,大脑血流量的图就越来越趋近成人的图。因为从阅读里可以想象很多东西,那些想象力将会不停运动、刺激我们的脑神经。你想象听力,它会和听力连接;你想象视觉,它会和视觉连接。也就是说,你可以自我激发、活化这些神经。

  最近我看了一篇报告,让我对于推动阅读更有信心。它讲的是60年前在欧洲某个修道院服务的一群修女,这些修女进入修道院时都被要求写下自传和日记,其中一些人记录得相当仔细,另一些则随便记录。60年后,经过观察发现,写得比较丰富、大量阅读的修女们,得老年痴呆症的比例相对较小。这个数据证实,阅读确实可以增加脑的活动。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便非常重视儿童阅读,甚至提出了一个0到3岁计划,鼓动小儿神经科医生开一个“妈妈阅读给小孩子听”的处方。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吴尔芙教授认为,人会阅读是个奇迹。她说:“阅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阅读。”现在有很多的证据显示,大脑会因外界需求改变内在神经的连接,父母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帮助孩子大脑发展的机会。阅读恩泽的不仅是孩子的当下,也是他的一生。

  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六月是毕业的季节,校园里到处是穿着学位服的学生。我在走廓上看到一个穿着学士服的男生在徘徊,头上冒着汗却不肯把学士服脱下来。他一看到我,立刻迎上前来说:“老师,你不认得我了吗?”我看了看,今天这样穿戴的学生太多了,真的不认得,只好诚实地承认。他很惊讶地说:“我就是那个几次跟你请假说要回去参加葬礼的学生,你后来不准,说‘哪有每天死人的呀’!”他一讲,我想起来了。

  我的课不准学生无故缺席,因为学生能到国立大学来学习,不是只靠父母缴的学费而已,还包括很多其他纳税人的血汗钱,才能让一个学生使用到很多仪器,才能有很多老师来教他。无故缺席对不起替他缴学费的纳税人。这个学生一学期请了三次假,请的还都是丧假。前两次我痛快答应了,很同情孩子。可到第三次时,我怀疑了,问“哪有每天死人的呀!”要他拿亲属死亡证明书来。他才告诉我,他是山地原住民,从小到大已经参加过30次以上的葬礼。族人大都短命,又都牵亲带戚,所以有族人死亡,他…定要回去跟亡者说最后的话,同时族里青壮者不多,也需要他的帮忙。问他为何族人死亡率高,他苦笑说山上没有工作,除了务农,没有生财之道,族人都是念完中学就下山去打工。最近年景不好,失业的都回来了,心情不好就借酒消愁,喝醉了开车就容易出事。不过这次请假是因为他的叔叔死于肝硬化,他叹着气说“这是原住民的宿命”,并表示出对自己的未来也不乐观,因为他的学业也很吃力,不知未来会怎样。

  我听后很伤感,准了他假,拿了一本《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给他看,这本书在美国是畅销书,作者的经历跟这孩子很像。我跟他说,你因为原住民身份可以加分进大学来,但是不可以加分出去,没有什么叫宿命,“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你要像这本书中的孩子一样证明给自己和别人看,原住民不是笨,只要有相同的机会就会有相同的表现。你一定要凭自己的本事念到毕业。

  我跟他说40年前我去美国留学时,所处的情境跟他一样,恐怕还更差,因为我们没有钱,英文又只有中学的六年而已,但是我们都在他乡异地生存了下来,还执了教鞭。可见事在人为,人只要没有退路便能成功,千万不可自暴自弃。我叫他好好看这本书,他会在书里看到他现在所面临的一切,所谓不可抗拒的“宿命”,跨了半个地球,美国的原住艮孩子也经历过,但是贫穷不可怕,穷而无志才可怕,叫他一定要找出人生的目的来。

  后来他写了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给我,说当他看到作者哀求父亲载他带生病的小狗去看医生,因为小狗口吐白沫、眼睛翻白,父亲二话不说,返身进屋拿了一把枪出来时,他放声大哭,因为他的狗也是这样安乐死的。当人都没有钱看病时,哪还顾得上狗呢?他开始认同主角,融入书中情节,相悲亦悲,相喜亦喜,最后要求我再推荐给他一本书。

  结果,他就这样走人了书的世界,书本打开了他的心胸和眼界,他后来的学习状态大不一样。所以他今天特地穿着学士服让我看,他没再要政策关照,凭着自己的力量毕业了,同时告诉我他认同了他的原住民身分,也接受了上天对他的磨炼。我注意到他的眼神都和以前大不一样,很有光泽。

  送走他后,我回到办公室,很想对这本书鞠一躬,感谢这本书改变了一个孩子。

  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阅读是有益的,但是我们还是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常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到底有什么差别?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经常阅读、不停思考的人,他的境界会跟别人不一样,会有不一样的观点。阅读,是人生的分水岭。它可以带给我们两个最大的好处:第一,准确性,书读多了以后,可以让我们知道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事、该说什么话,都非常准确;第二,批判性,你不会轻易相信某些报道,你会有自己的思考,知道真相会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阅读除了提升境界之外,还能让我们的思维准确而且敏锐,这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21世纪策略联盟的全国性大调查“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79%的美国人认为阅读能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全世界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最应该大量投资的一项。

  我们知道19世纪的财富在土地,20世纪的财富在人力,21世纪的财富在脑力。李光耀曾说新加坡是小国小民,没有多少自然资源,但我们最大的财富就在人民的脑力上,因此新加坡大力推广阅读,使他们快速跃上了亚洲经济实力的排行榜。

  每个会阅读的人都要心存感激,感激那些文字,给了我们一个人生最大的礼物。

育儿网广播

《爱妈咪·爱宝贝》杂志介绍

母婴类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