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高的要求让他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

  
  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眼看就要开学了,10岁的郑棋却怎么也不肯做假期作业,并且坚决表示再也不想去上学了。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爸爸妈妈软硬兼施,但不起任何作用。不但如此,催急了郑棋还很烦躁,老说肚子疼,睡眠也不好,这下可急坏了爸爸妈妈。于是他们带着郑棋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爸爸妈妈的宠儿
  郑棋从一出生就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漂亮的大眼睛里闪烁着聪颖的光芒,谁见了都要夸夸:“这孩子真漂亮!真聪明!”爸爸在外忙生意,妈妈则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郑棋身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并且要求非常严格。爸爸呢,虽然平时照顾不了郑棋,可是一旦儿子想要什么爸爸都会给他买。爸爸妈妈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郑棋的身上。
  妈妈说英语是最重要的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爸爸妈妈把郑棋送到了最好的双语幼儿园,希望聪明的儿子将来能有大出息。刚上小班时,郑棋表现得活泼开朗,老师和小伙伴都很喜欢他。可是慢慢的,妈妈发现儿子在家从来没有开口说过英语,即使妈妈问郑棋也不愿跟妈妈讲幼儿园学到了什么。于是妈妈告诉郑棋:“英语是最重要的,从小一定要把英语学好!”。妈妈还特地为郑棋报了英语的早教班。郑棋也努力了又努力,可是怎么也达不到妈妈的要求,他越来越不敢开口说英语。
  白天鹅”变成“丑小鸭”
 渐渐的,郑棋开始怕上幼儿园、怕上英语班。到上小学一年级时,郑棋一上英语课就紧张,期末考试时英语交了白卷。同时,郑棋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退缩。爸爸妈妈越来越着急,郑棋的状况却越来越糟糕,每天晚上英语作业都要写到十一二点。时间长了,爸爸妈妈心情也变得糟糕起来,经常批评郑棋,还经常为了郑棋学习的事吵架。以前的“待遇”现在已经享受不到了,郑棋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什么也做不好、没人喜欢的“丑小鸭”。他开始怕学习、怕上学,于是出现了一开始的那一幕。
 
  临床诊断:父母的过高要求让他缺少成功的体验
  经过深入沟通我了解到,郑棋觉得在他的生活里,总是有那么多要求。尤其在英语学习上,爸爸妈妈的要求郑棋似乎永远也达不到。这些负面的体验让他患上厌学症。
  失败”和“无能”的体验让他未能建立起自我认同
  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认知,一种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这种自我认知在儿童阶段主要和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对待他的态度密切相关。对于郑棋来说,尽管他从一生下来就那么优秀,但那些高不可攀的期望和要求、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却没有让他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无数次“失败”和“无能”的体验也让他失去了内心的快乐。
  本来郑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只是正常的行为表现,但是他的父母却没能意识到和接受这一点,总是拿更高的目标来要求郑棋,这让他一直生活在压力和否定当中。尤其是妈妈那一句:“英语是最重要的!”强化了郑棋对于学习英语的负面感受,让郑棋彻底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努力的信心。
  失去自信和快乐的孩子
  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理论,自我认同感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儿童时期,如果孩子体验到了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行为的动力就会不断增强,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会促进他今后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但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无能的感觉,对今后的创造和生活期望都不高。郑棋的厌学症正是由于父母的过高要求让他缺少成功的体验,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名词解释: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孩子往往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甚至怕上课、怕写作业、怕去学校,严重者一提到上学就感觉浑身难受,出现肚子疼、出汗、恶心、失眠、头昏、脾气暴躁等症状,做检查却没有客观指标说明身体有问题。
 
  育儿建议:给予孩子自信和成长的勇气
  对于孩子来说,最可怕的是认为自己是笨孩子,自己是没用的,自己是不被喜欢的。所以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自信和成长的勇气。
  无条件的接纳才能让孩子拥有自信
  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呢?就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不加条件、不求回报地爱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我认识一位叫嘉嘉的小男孩,他并不出色,皮肤黑黑的、长得不漂亮,也没有多数小朋友那么聪明,但是嘉嘉特别自信。妈妈很爱嘉嘉,从来不拿嘉嘉和别的孩子比较,还经常告诉他:“嘉嘉懂礼貌、故事讲得不错、还很勤劳呢!”嘉嘉听了很高兴,在幼儿园里他经常帮老师拿教具、带着小朋友一起扫地,还给小朋友们讲好听的故事,大家都喜欢他。这是因为,当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能够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时,他才会拥有自信和勇气。
  学会理性地爱孩子
  2岁以前,妈妈要给予孩子最温柔的呵护,但绝不是过度的关注和照顾;3岁以后,妈妈要学会面对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拉开与孩子的距离,避免用自己的喜好和期望要求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自主、独立地成长。像2岁的壮壮开始学着自己吃饭了,可是一双小手就是不听使唤,饭没吃到嘴里,却弄得满脸、满桌子都是,衣服也跟着糟了殃。奶奶心疼壮壮,怕他吃不饱,想要接过碗来喂孩子,妈妈却不让。妈妈一边耐心地教壮壮怎样拿勺子,一边微笑着鼓励壮壮自己吃饭。过了一段时间,壮壮能自己吃饭了,虽然还是撒的到处都是,可妈妈继续鼓励他。妈妈的理性教育让壮壮在拥有信心的同时得到了自由的成长。
 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勇于完善自己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
  每个人在他的成长经历中都会伴随者痛苦和创伤,每个人身上也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虽然我们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们的脆弱和自卑,以及心理和人格的不完善。郑棋妈妈对孩子的过高要求、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都反映出她自身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自信心不足,而郑棋父母只满足儿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孩子心理需求的做法也反映出他“爱”的能力是不成熟的。
  我认识的西西妈妈因为小时候的单亲家庭经历留下了心理创伤,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做了妈妈之后她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和伤害,于是她学习了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积极与其他妈妈交流,最终摆脱了困扰。现在,她很有信心做一个健康的好妈妈。只有及时修复心理创伤,让自己的心理和人格不断完善,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健康的爱。
 
  当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能够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时,他才会拥有自信和勇气。
  专家介绍:
  
高丽,甘肃省河西地区首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悦心理工作室创办人及负责人、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心理咨询师(二级)。擅长学生心理咨询、儿童问题行为治疗和神经症的辅助治疗。

育儿网广播

《心理育儿》杂志介绍

针对0-6岁儿童成长中的各类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专业见解与指导;从中医学的角度关注宝宝的身体健康,依据中医理论对孩子进行日常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