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妈妈容易掉进的6个误区

  入园,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缩影。孩子如何应对成长压力?如何提供恰当的支持?这既是对上一阶段养育的总结,也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启,而妈妈能否帮助孩子顺利通关,仍旧取决于我们是否足够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是否愿意顺应并配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文:伍娜 专家支持:林怡(知名育儿专家、林怡育儿会所创办人)、李岩(游戏力工作室的创办者、学龄前儿童情绪的研究者)

  

  误区1:认为准备得足够充分,孩子就可以不哭不闹、顺利入园了

  整个入园过程中,最让妈妈慌张的部分可能就是分离时孩子的哭闹。虽然早已听说孩子入园会哭闹,但有的妈妈仍然会抱某种程度的侥幸心理,希望“孩子不哭就好了!”尤其是大部分孩子头一两天,因为新鲜感的关系并不哭闹,到第三天甚至到第二周才爆发时,妈妈就有些措手不及。

  哭闹,是孩子入园期间再正常不过的表现,孩子与养育人之间亲密的依恋关系,突然间因为上幼儿园发生改变,孩子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因此对分离的本能恐惧必须通过哭闹表达出来。

  此时,妈妈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是:逃跑和压制。要么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哭闹,而把孩子领回家,要么不允许孩子哭闹。前者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哭就不用上幼儿园了,这反而会影响入园进程,而后者则是让孩子带着没有化解的恐惧,面对幼儿园。

  正确做法:充分接纳分离时的哭闹。

  首先,接纳孩子入园时哭闹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妈妈不必怀疑“孩子是不是有问题?”或者“我是不是养得不够好?”的确存在没掉一滴眼泪就进园的孩子,但那未必是孩子养得好的表现。其次,不要预设或比较不同孩子的哭闹天数,孩子入园哭闹的激烈程度受先天气质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有比较和预设的妈妈,比较不容易淡定接纳孩子。

  误区2:孩子平时不爱交朋友,所以担心他到了幼儿园也适应不良

  不能融入集体生活,是妈妈担心的另一大问题。毕竟幼儿园就是小社会,能不能在这个社交试水场中有好的表现,是整个幼儿园阶段都要面对的问题和学习的重点。

  不过,妈妈需要知道,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比我们想象中强得多。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前期会有一些反应,但他也会尝试调整自己,一旦调整过来状态就会开始变好。只不过调整的过程本身会让妈妈感觉起来比较痛苦。尤其对于天性敏感谨慎的孩子来说,度过这个阶段可能会慢一些。但妈妈仍然要相信孩子一定有这个能力。一旦度过,孩子在体验所有这些感觉的过程中,尝试慢慢解决问题,对他心理成长是好事情。

  正确做法:信任孩子有融入集体的本能。

  孩子从前不爱交朋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也受到爸爸妈妈社交习惯的影响,而现在孩子有机会去到一个集体环境中,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可能会为孩子打开另一个世界。对慢热孩子具有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极好的机会。妈妈不妨静观其变,真的遇到社交上有问题,再和老师一起想办法也不迟,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通常远胜过妈妈。

  误区3:认为孩子出现倒退行为,是差劲的表现,应该想办法纠正它

  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孩子入园后出现一个所谓的“倒退行为”,比如特别黏人、吃手、咬指甲、尿裤子、找一点借口就哭闹,这并不是一件丢脸,或者急需改变的事情,它们不过是孩子向妈妈发出的“求助信号”:我现在感觉不好,我需要妈妈。所以,正确的应对,不是纠缠在表面行为的更正上,当我们接收到孩子的信号,并做出反应后,它们自然会消失。

  正确做法:耐心陪伴,疏通情绪。

  妈妈首先应该很耐心地面对孩子,出现倒退行为不去指责他,孩子要黏就让他黏,要抱就给他抱。其次,不要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比如孩子谈论起明天不想去幼儿园,妈妈非要跟他较劲,说服他,导致孩子心理上更严重的不安感。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爆发,比如当他“找茬儿”哭闹时,不要试图去说服孩子克制他的情绪,而是陪在孩子身边,抱着他,安抚他,接纳他的情绪,他要哭就让他哭,哭够。否则,一看见孩子哭就很紧张,想方设法让孩子平息下来,导致情绪没有释放彻底,给将来留下隐患。只有情绪被处理干净,孩子才有心思真正关注幼儿园。

  另外,孩子上幼儿园容易生病,也和入园后心理压力比较大有关,妈妈在这段时间多多耐心陪伴孩子,疏解孩子心理的压力,并注意饮食上清淡一些,会很好地缓解这个问题。

  其实,即使适应再好的孩子,在幼儿园待了一天也怪不容易的,我们只要把握一个大原则:等孩子放学回来(包括周末),我们陪孩子玩开心了、玩痛快了,让他感觉到更多亲密感和控制感,情绪的通道自然会通畅很多。情绪通畅了,行为上才不出问题。

  误区4:不信任幼儿园、不信任老师,担心孩子受伤害

  首先入园前,我们一定要仔细考察幼儿园,如果你觉得幼儿园的整体情况符合你的观念,或者权衡利弊之下,你最终决定选择它,那么你选择的就不仅仅是这所幼儿园,同时选择了信任这所幼儿园、信任这所幼儿园的老师,以及信任孩子。

  客观讲,即使理念再新、再好的幼儿园,老师再尽心尽力,也足够爱孩子,它也不可能在所有做法上都符合妈妈的心意,和妈妈的做法完全一致。同时,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家幼儿园敢说在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上,都采取了对你家孩子最理想的方式。孩子受到一些忽视、一些小的不恰当的对待一定会发生。换个角度来说,幼儿园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开始,所谓“社会”意思是,只能由个体去适应社会,而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个体。如果幼儿园百分之百地适应了孩子,那他上幼儿园还有什么意义呢?

  表面看上去对幼儿园和老师的不信任,本质上却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当我们对一所幼儿园有基本的认可度,当孩子在家里已经吸收了足够的心理营养后,偶尔的疏忽并不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多大影响。好比你总体上身体很好,但感冒发烧也是在所难免的。既然选择了让孩子开始去适应社会,我们就应该相信孩子有自我调整、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正确做法:摆正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当我们把孩子的一切都托付给幼儿园时,比较容易产生焦虑和不信任。当我们把家庭看作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地方,幼儿园只是孩子生活的另一个补充,那么就比较容易做到信任。相比而言,家庭是“雪中送炭”,幼儿园只是“锦上添花”。我们只有摆正这两者的关系,才不会因为对幼儿园寄予过高期望,而过分紧张、患得患失。

  误区5:认为只有孩子每天都高兴地去幼儿园,才说明他已经适应

  孩子度过适应期后,能高高兴兴去幼儿园固然让妈妈省心,但这却不是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唯一标准。“虽然早上不是太愿意去幼儿园,但是去了幼儿园也没有什么不顺心的感觉”“能在幼儿园安心地入睡”“有需要的时候,能自如地在幼儿园大便”“能较好地参与感兴趣的课程与活动”“在幼儿园交到好朋友”“回家后情绪比较稳定,没有莫名的情绪反应。晚上睡眠良好,没有频繁做噩梦的现象”“谈起幼儿园,能够回忆起一些令他感到很愉悦的事情”……这些都是孩子已经适应幼儿园的标志。

  正确做法:短期内不强求喜欢,能接受就好。

  对于大部分孩子,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来说,相比幼儿园,家里始终是比较自由、比较放松的地方,因此,当孩子适应幼儿园后,他可能会不排斥上幼儿园这件事,但每天都欢天喜地地去上幼儿园,显然不是每个孩子能拥有的状态。只要妈妈观察到,起码在接园时,孩子情绪是比较好的,回家也没有太大问题,那么就说明他已经比较适应幼儿园了。

  有时候孩子会表达不喜欢幼儿园,这时妈妈切忌否定他的感受,“幼儿园有那么多好玩的,你应该喜欢那儿才对啊!”“别的小朋友都喜欢,你怎么会不喜欢呢?”妈妈这时要做的是,简单共情,表示理解他的感受,但同时让他明白:你现在可以不喜欢幼儿园,但你还是需要去。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体会幼儿园积极的一面,而不是一开始就强迫孩子非要喜欢。

  误区6:孩子没有适应,我自己就没法放松下来

  孩子入园后,很多妈妈送孩子到幼儿园时,满脸透着焦虑,分离时依依不舍,一副担忧的神情。晚上接到孩子时,很多妈妈脸上更是写满了心疼。作为父母,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独自走向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一帮陌生人相处。但是,孩子从妈妈这种状态里接收到的信息是:上幼儿园好可怕啊!爸爸妈妈都很害怕呢!明天我可不要再来这个地方了!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多数时候是通过观察妈妈的反应来判断,外界环境安全与否。如果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妈妈很放松,孩子一般也比较放松。相反,如果妈妈很焦虑,很紧张,那么孩子也会变得很焦虑,很紧张。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容易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延缓孩子适应的进程。

  正确做法:妈妈先放松。

  妈妈和孩子当中,比较有能力做出自我调整,首先放松下来的是:妈妈。

  情绪极具传染性,妈妈的心情很可以理解:“孩子这么紧张,我哪能放松下来?”但孩子的状态,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的情绪状态怎样,孩子就会反射出同样的状态。所以,我们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是,先给自己做好心理疏导,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自然会跟着你进入良性循环。

  孩子起初紧张没关系,但如果几天下来,他从父母的脸上读到的信息是:爸爸妈妈很放松,看来这个地方没那么可怕,他就会获得一种力量,确信这个事情不那么可怕,继而勇敢地接纳幼儿园,最终彻底放松。

  内容来源:《我和宝贝》杂志

  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和宝贝》杂志2014年9月刊。

育儿网广播

《我和宝贝》杂志介绍

  《我和宝贝》是来自于欧洲的知名、权威母婴杂志,在欧洲已经有着三十年的孕期及0-3岁婴幼儿市场经验。   汇聚七个不同语言版本的母婴杂志内容精华,《我和宝贝》杂志于2011年11月震撼上市。致力于为中国的准妈妈、新妈妈提供全方位孕产及育儿的知识精华和前言资讯,努力并期望通过亲切的时尚、专业的帮助、精致的实用内容,与“我”和“宝贝”共同学会爱,享受成长!   《我和宝贝》积极倡导:   陪伴成长,只要努力就可以做更好的妈妈   轻时尚,不必勉强也能有更好的生活   精致的实用亲切的时尚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