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不能成为我们的育儿指南

  一个女孩在“春晚”上背了《百家姓》,而且是现场表演某个姓排在第几位,主持人还极力配合,表现出欣赏加惊奇,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本来关于是否让孩子背诵经典,什么时候背,怎么背等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在“春晚”语境下的一个节目完全有可能被认为是给背诵正名,也完全有可能让迷惑的人更加迷惑。
  也许这个孩子的记忆力非常好,但我十分质疑这种机械记忆的用意何在?这种耗费孩子大脑资源的事情,用一个搜索引擎就能完全解决,别说猜一个姓排第几,就是为户口本上的姓氏排序都能立马完成。相信这种为了表演而进行的背诵一定耗费掉孩子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原本是可以用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的。
  记得多年前,全国上下风靡“史丰收速算法”,电视上常常有一个人站在台上,面对一帮人写出来的奇奇怪怪的数字,掐指算上一番,然后报出一个结果,通常再有人验证一番,最后很崇敬地宣布答案正确。再后来,又开始流行背圆周率小数点后多少位,从最初的几十位一直背到几百位,这个无限不循环的数据开始不断地磨炼人的记忆力和耐性,甚至有人还编出了类似于“山巅一寺一壶酒”之类的句子,用以显露自己的才华。
  这背《百家姓》的事情完全与之类似,相信一定有人会跟风让孩子背,也会为一些人增加一个孩子在众人面前的表演项目:从在座的叔叔阿姨的姓氏里面抽取若干,让孩子当场指出排在第几第几。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人员,我理解任何一个为引出下面的节目而设置的任何噱头,这个孩子当时就是为了引出下面一个跟传统文化有关的歌舞节目。且不从技法上讨论这样的串场是否牵强,现在要说的是,媒体,尤其是和孩子相关的媒体,到底该在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关于孩子的媒体内容同样具有导向性

  “春晚”上背《百家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名义上给孩子看,但实际上并不适合孩子的内容随处可见。
  作为一个强势媒体,电视常常成为一部分家长和孩子获得育儿知识的重要途径,“电视上都播了”会成为他们仿效的理由。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电视除了传播信息外,还有一层教化的功能,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要是有问题,能在电视上播出吗”?“春晚”早年间一直充当着时尚界的风向标,明星们的行头往往会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费翔的爆炸头,毛阿敏当年的巨大垫肩衣服都被狠狠山寨过一阵。虽然现在“春晚”的受关注度不如以前,但其影响力仍然不能被忽略,所以在这样的场合让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完全有可能被仿效。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节目的导向性一定不仅仅指所谓的政治正确,是否会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也应该成为考察内容——虽然这个审查的难度更大,但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的话,这个问题一定不能够被忽略。 

  儿童媒体最大的导向就是不要误导孩子和家长
  背《百家姓》的节目其实是很容易误导孩子的,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分析,这个小姑娘横空出世地站在那里,我们大概只知道她的姓名和年龄,其他的情况一概不知,接下来就是她的表演。对于观众来说,看到的只是“会背”这样一个结果,不知道她是因为记忆力超常,还是因为有特殊的方法,抑或是经历了一番刻苦努力等等,我们都无从知晓。
  放大局部信息的结果就是给很多人造成误解,这个小姑娘很快就会成为榜样,习惯于用别人的孩子来对比的家长会指着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你们差不多大,人家都会背了,你怎么还不会?”于是,在不了解原委的情况下,更多的孩子被要求去背《百家姓》了,尤其是对一些辨别能力不强,或者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来说,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

  孩子是演员,还是道具?
  多年前,在一次策划会上,我的一个同事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假如我们把一台摄像机放在黑猩猩的笼子外头,拍下它的生活起居,这样的节目也许我们会很喜欢,但黑猩猩一定会讨厌,最起码,摄像机影响了它的正常生活。对于孩子来说,也有近似的道理,受到重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被看”,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镜头里,孩子常常是在充当演员,是在竭尽全力地表演给我们看,并且希望获得我们的掌声;还有的时候,孩子就是道具,用以实现我们的某些企图,而真正能让他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节目太少太少。
  背《百家姓》的小姑娘就不幸地成为一个演员,甚至是道具。
  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几个判断就能说清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大人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我在一次现场拍摄中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家长竟然冲过来,就站在摄像师边上开始指挥自己的孩子怎么抢镜头,可以想象当时这个孩子的状态会是怎样。
  有一件令我至今难以释怀的事情,我曾经做过一期关于时间的节目,当时是要讨论一些关于时区、时间计算等比较抽象的话题,现场是主持人和两个专家加上两个小学生,主持人串联节目,把握话题走向,专家解释一些问题,而孩子则被我们的节目当成了道具,他们的功能很简单,就是要让人知道这是一个有孩子参与的节目,或者是引起下面的话题——和那个背《百家姓》的孩子的功能一样。
  为了能让节目好看,孩子显然不能单纯做一个摆设,于是,主持人会问他们一些问题,恰好这个选题生发出来的一些话题比较难,记得还提到了儒勒·凡尔纳的《环游地球八十天》之类的。两个被学校精挑细选的孩子来到演播室,坐在镁光灯下,对着摄像机,就如同参加了一场考试,他们的紧张可以想象,无疑,我做了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多年过去了,也许他们已经上了高中,也许已经忘了那几个小时的煎熬,但我一直不敢忘。

  媒体中的孩子总是“被塑造”
  我还记得另一个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片段,一个小男孩被安排跟着主持人跳范晓萱的《洗澡歌》,正跳着,另一名男主持人晴空霹雳地一声呵斥:“你没跟上XX姐姐的节奏,你肯定注意力不集中!”小男孩很意外,沮丧之情溢于言表,但他还是努力地“集中精力”继续跳,接着,男主持人又弄点儿新鲜的,手里拿着一个虚拟的遥控器,大概意思是让小男孩听他的指挥,调快调慢或者被停掉,小男孩依然很配合,只是都差点儿哭了。显然,主持人是为了活跃气氛而进行的搞怪,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双方会心照不宣地配合,而对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分辨玩笑和真实,尤其是在如此正式的场合。
  虽然孩子一直备受我们重视,但事实上在我们的媒体中,孩子的形象处于“被塑造”的地位,大人的霸权无处不在,想让他们真正快乐自然起来,确实是需要我们花一些心思的,比如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压力,尽量多地还原他们真实的生活等等。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人员,我衷心地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同行们多了解孩子,不要想当然地为孩子作一些判断,比如,我们不要以为蹦蹦跳跳就是儿童节目的主要形式,不要以为故意说着孩子气的话就是儿童节目的语言,这次“春晚”上还出现了另一个不停唱“喜欢我,喜欢我”的节目就又是一个大人想当然的例子。
  作为一个家长,我希望我们自己增加判断力,先想明白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任何“电视上已经播了”都不能成为我们跟风的理由,更不能不加辨别地把电视节目作为自己的育儿指南。

育儿网广播

《聪明宝宝》杂志介绍

《心事·聪明宝宝》是一本针对0~3岁优质育儿全指导的实用育儿杂志。 关注:0-3岁宝宝的身心健康 受众:都会新手妈咪 特质:亲和 实用 趣味 时尚 关键词:育儿方法/育儿产品/育儿观 目标:让身兼各种社会身份、追求完美的都会新手妈咪能够轻松育儿、优质育儿。 所倡导的育儿主义:爸妈适性适才养育快乐宝宝,即根据宝宝气质、性格、特点教养宝宝。爸妈要把宝宝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宝宝,尊重他们的个人特征,帮助宝宝在智力、情感、社会技能、身体和个性等方面自然发展。希望通过专题企划、多种表现形式把这种教养意识渗透到爸妈平时的育儿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