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如何在宝宝面前“亲亲”

  妈妈每次习惯性和爸爸拥抱的时候,两岁半的乐乐总是会敏感地突然停止摆弄手中的玩具,眼睛直直地盯着他们数秒,然后一声不吭地插到爸妈中间,抱着妈妈的腿使劲地往后推,甚至还直直地盯着爸爸,就像爸爸是陌生人似的。次数多了,搞得妈妈和爸爸面面相觑,心里直犯嘀咕:“不会吧,宝宝也能懂这个?”
专家看法:
这种现象在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几乎是司空见惯的,由于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父母对于在孩子面前的“亲亲”行为通常是讳莫如深的,通常都是会尽量以含蓄、庄重、甚至谨慎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维持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正面形象,才能感觉让父母“稳妥”和“放心”。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在这一方面会开放得多,父母可以自然地在孩子面前进行拥抱、接吻等肢体语言的亲密接触,习惯而坦然,似乎从不顾忌此类行为对孩子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很多时候这些都会不失时机地成为孩子早期性教育呢。

  信任感→安全感→需要的满足→父母的爱→亲亲
爸爸妈妈要知道,孩子在4岁前主要形成的正向心理品质是信任感、自主感。信任感的形成需要以安全做基础,安全感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对孩子而言,这种满足来自于父母的爱,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行为恰恰是爱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爱的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这种模仿有现实行为模仿和心理模仿,有的行为孩子会即刻模仿,直接表达出来;有的行为会像一粒粒的种子一样,悄悄地洒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进行无意识地加工,也许要等到将来才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孩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爱”的,孩子的这门功课,爸爸妈妈是最好的启蒙老师。但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谨慎不应该只是为了避免不好的影响,更要知道如何传达好的影响。适时适度地表达亲密,对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的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没有学会爱的表达,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是这样:
孩子成年以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上往往会表现出--矜持,害羞,不自信,人际信任感低,过度保守,循规蹈矩,难于创新。孩子在将来的恋爱、婚姻、家庭中的人际互动的模式与内容,往往会是爸爸妈妈关系模式的翻版,而且这种复制是在潜意识中悄然进行的,所以对这块内容的刻意避免,实际上会在孩子内心中导致真实生活内容的缺失。
因此爸爸妈妈在宝宝面前合理、适度而自然地表达“亲亲”是必要的,同时,又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度”的把握。

  

  专业建议小贴士:
1、身体亲亲
通过身体表达亲亲是最为直接且无法替代的方式。最热烈的情感往往是不假思索地通过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达的。爸妈之间的拥抱、亲吻、勾肩、搭背、拉手等,都是身体表达的好方式。可以在孩子面前自然地进行,无须顾虑。

  2、言语亲亲
言语是承载爱、传达爱的主要方式。爸妈之间可以互表衷情,“我爱你”,“你的腰很漂亮”,“我很想和你一直在一起”等,表达亲亲言语时,不要忘记也要随之向宝宝表达,“宝贝,妈妈好爱你哦”“宝贝,你的眼睛真漂亮”等,通过与对方的情感语言的沟通表达亲亲的感觉。

  3、态度亲亲
不管是身体表达亲亲还是言语表达亲亲,都要内外一致。这样的表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8个字:平常、自然、真实、真诚。不要潜意识里将宝宝当成亲亲之外的学习者,无论是神态、眼神,还是内心,宝宝都是亲亲行为中的一员。

  4、大家一起亲亲
亲亲实际上是三个人一起进行,这点非常重要。“来,我们开始抱一抱啦”,热烈地一边看着宝宝一边如此说。这时,宝宝往往会参与到亲亲的活动之中。甚至三个人可以互相抱在一起,轮流亲亲。

  5、游戏亲亲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做一些糅合进亲亲的游戏。每个人一个角色,编入故事情节,适时表达亲亲行为。“大灰熊终于找到小灰熊了,它们一见面就紧紧地抱在一起了”,一边演,一边行动,将孩子内心的童话演绎成现实剧,这样的游戏会极大地开发和促进宝宝的情感能力、自主感、信任感。也可以让孩子主导和安排亲亲行为,“宝贝,妈妈先亲谁好啊”、“宝贝坐到爸爸的左腿上,妈妈坐在哪里呢”等等。

  6、亲亲有“度”
从孩子的心理角度来看,4岁前的孩子只能理解爸爸妈妈之间单纯的亲密,而无法理解和接受带有性欲求的亲密。所以爸爸妈妈不能无所顾忌地在孩子面前表露过度的亲昵行为。对于爸爸妈妈在宝宝面前的“性形象”,父母要注意适当避免。

  

育儿网广播

《Enbaby恩比育儿》杂志介绍

《Enbaby恩比育儿》是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针对孕妈妈及0~3岁婴幼儿父母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公开发行的一本母婴类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