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新视野 > 育儿新闻 > 幼教新闻

998没有“福报”,全职妈妈没有30W年薪

本文Tag标签:998/全职妈妈  

  这是一个近乎超速的时代,几乎每个职场人都在996,作为回报,他们也拿着一笔不菲的工资。据统计,大厂程序员及中层,平均年薪30万。

  然而,有一群原本在职场叱咤风云的女性,自愿放弃了这样的生活,投身到她们认为更重要的事业中。

  在她们看来,996没有“福报”,但是育儿有。

  育儿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无法在别的事情上体会到的。

  廖一梅在《柔软》中写到:“每个人都很孤独,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半是幸福,半是压力。全职妈妈这个群体,队伍庞大着,却也深切地孤独着。

  我们采访了几位正是或者曾经是“全职带娃”的“妈妈”, 她们身上的万丈光芒,需要被社会“看见”,值得被大众“喝彩”

  “从没想过自己能这么坚强”

  遇见前夫时,小莫27岁,硕士毕业,在金融公司工作三年。

  她操盘期货,基础收入2万多,业务好的时候能到五六万。那时,重庆江北区的平均房价才八千多。

  她出生在重庆西部的一个小镇,是独生女。父母都是镇里的老师,家里经济也算不错。

  但母亲日夜只督促学习的严厉,让她从小缺少温暖感。也正因此,前夫的呵护备至让她无从抵抗,经济优渥的她也从未介意前夫一穷二白。

  当时怀孕了,就把自己所有的资源、人脉都介绍给了前夫,让他创业。

  “结果谁知道他一有钱就变坏。”小莫苦笑,“他还刷了我的信用卡,给我留下十几万卡账。”

  为了还钱和叶子的生活费,小莫曾到深圳打工,把叶子留给了外公外婆。

  “那年春节回家过年,叶子已经一岁多,回来一见面我就受不了了,才分开三个月,孩子几乎都不认识我了,只会躲在jiajia(外婆)怀里。”

  “我妈妈教孩子的方式也不行,这不让那不让,孩子正是探索的年纪,我挺怕最后叶子走我的老路的。”

  她深刻知道,就是那些生活的日常,将构成孩子未来的性格与心理。

  孩子和工作成了残酷的“二选一”。

  一夜未眠,她最终决定放弃工作。

  可是孩子始终缺少了半边天,而她也没有丈夫、婆婆等支援。总以独立为傲的她,不得不住回了父母家。

  但让小莫抹泪的并非是夫家的背叛,而是来自自己母亲的失望与埋怨。

  “有次正哄孩子睡觉,听到门外我妈和二姨数落前夫的种种罪行,抱怨我这么大还拖累她跟着一起丢人。”

  她没忍住出去想让老人别说了,结果母亲误解她不理解自己的付出还不让抱怨,在她成年后第一次打了她。

  “我不会让这些不好的感受影响到叶子,所以一直想搬出来住。现在虽然一点帮手也没有了,但叶子的陪伴和教育,都在轨道上。”

  小莫坚持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和育儿亲力亲为,每天至少三小时高质量陪伴。

  现在叶子大了,除了幼儿园外,还要上舞蹈和绘画班,也是小莫自己接送。

  “这两项,孩子喜欢,还是让她尽早有个系统性的学习。”

  房租、日用、课程,这些钱都是小莫利用白天碎片时间、晚上熬夜做兼职赚的。

  “一个月能有上万,在我们这样的小镇,足够用了。”为此,她常熬夜到一两点才睡,早上又在孩子的哭闹中起床。

  对于自己的定义,她还是喜欢说,“全职妈妈,但有兼职收入。因为我的重心,始终在孩子身上。”

  我们问小莫后不后悔生下叶子,“也有设想过那样的生活,但看一眼叶子,就觉得还是现在好。这你可能很难理解,只有当妈了才懂。”

  妈妈作为孩子最后一道保护罩,她不能让自己倒下。

  (小莫和幼儿园老师的聊天记录)

  “有了孩子,性格变了”

  “从没奢求过父母能帮上忙,无论人手还是钱。从小就知道的。”

  小丽今年32岁,女儿可可刚刚过完五岁生日。

  她出生在安徽农村,是家里的长女,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父母在她很小就南下打工,“从小学到我大学,没有参加过一个家长会”,“要照顾弟弟啊,但其实自己还是个孩子。”

  为了帮父母分担,她大专一毕业就赶快工作,在徐州的一家房地产工作做销售。

  激烈竞争下,同事间很少交心,小丽每天最开心的时光,就是下班后买一盒鸭货回家吃。

  发了工资,她就给弟弟买零食,给父母买衣服。

  “老公家里也有兄妹几个,一样的情况,我们当时结婚就是裸婚”。

  为了她能“全职带娃”,她和老公准备了很久,他们2012年就结婚了,但四年后才准备要孩子。

  从小拮据的生活,让她缺乏安全感,对“没有独立收入”几乎不可忍受。

  但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全职带娃。

  “父母在你童年的空缺,是无法弥补的。当时感觉自己坐在教室里,都是伤心的。”她对自己的性格概括,“从小多愁善感,很孤僻。”

  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出生竟然间接地打破了她的哀伤。

  首先是没有时间,“一睁眼就很有使命感”。

  孩子小的时候,小丽每天睡眠只有三四小时,即便现在也只有六小时上下。

  孩子醒之前,她要先给孩子准备早餐,孩子午休时她要洗碗洗衣规整家里,晚上孩子睡了她又要学习育儿,边听边做笔记。

  “连体温计都会研究啊,比如耳温枪、额温枪、水银温度计哪个准? 我和老公边听网上音频介绍,边搜淘宝、京东,还会再看一些文章,对比下。”

  “可可一岁前身体不太好,黄疸、新生儿肺炎、腹泻,又常在夜里大哭,我们天天都很紧张。”

  那时,小丽为了和丈夫团聚,带可可搬到了小城邳州。

  但她对当地医疗条件不太放心。可可身体一有风吹草动,就驱车一个多小时到徐州儿童医院,“经常凌晨三四点到,早上七八点回”。

  更重要的是,与外界对全职妈妈“宅在家里”的印象截然相反:小丽为了孩子,从“独行侠”变成了“社交达人”。

  以前小丽带孩子时,手机一直静音,可可睡觉时,家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稍有声音,可可就崩溃大哭。

  但接触了小步在家早教后,小丽才知道这叫惊跳反射。

  “ 0-3岁是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环境不能太安静,更不能宅,必须得多出去社交”。

  她先是强制自己每天必须出门,带可可到广场上去逛一逛,和陌生人打招呼。

  一段时间后,她觉得还不够,就用家里的绘本办了个免费的绘本馆:宝妈们可以在线预定,但必须上门取书。

  (小丽为宝宝设立的公益绘本馆)

  这样,可可每天都能见到同龄的小伙伴,小丽的交际圈也越来越广。

  “没啥不能解决的吧。如果我上学时,能有现在这种学习主动性,肯定上清华北大了。”

  不止小丽,受访的妈妈们都有这样的共鸣。

  孩子的诞生,就像在妈妈身体里植入了一个闹钟和一套永动机,驱使着妈妈们不知疲惫且周而复始地鸡血奋斗着。

  “想吃麻辣烫?看吃播啊”

  北京的全职妈妈Sara是另一种情况,虽然与老公聚少离多,但是婆婆一直都在。

  她今年三十一岁,宝贝秋秋25个月了。

  大学学的设计专业,一毕业就到万达上班,“当时的生活很安逸,你知道吧,主要万达太方便了,想逛啥想吃啥,下楼就有。”

  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追追剧、练练瑜伽是她的日常。

  她最喜欢的有三样:每周末北京周边游,万达楼下的麻辣烫,各种奶茶和咖啡。

  “对,几乎每周末都在各种旅游,搭帐篷露营啊,在家里闲不住。”

  也正因如此,她和婆婆在带娃上形成了大的分歧。

  “婆婆很宅,如果不买菜,一周都可以不下楼。而且夏天怕孩子热着,冬天怕孩子冻着。”

  但她认为,孩子正是感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岁后,85%的大脑就成型了,宅在家里,相当于拖慢了孩子的成长”。

  她也尝试过和老人沟通,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老人家哪那么容易改变啊”。

  Sara的老公是个军人,负责征兵工作,“征兵期国内各处跑,平时也在单位值班很少回来。”她只能选择辞职带娃。

  现在她每天都带孩子出去逛逛,即便是最冷的天,孩子也应该出去感受下“冻脸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

  以前没疫情的时候,她每周至少带孩子去三个不同的博物馆、游乐场。

  “北京的好资源不能浪费。”她的朋友圈里,航空博物馆、天文馆遛娃等早已拿下,各种文化展、艺术展包罗万象。

  (带娃看展)

  “现在孩子太小还不能住帐篷,只能等他长大些再去了”。

  提及自己放弃的旅游习惯,她还是有些惋惜。但让她最难割舍的,还是放下口味。

  原本“无辣不欢”的Sara,已经很久没尝过辣味了。

  早上她陪着孩子喝牛奶吃山药鸡蛋,中午两道口味清淡的蔬菜和肉类,晚上则是蔬菜五谷粥或饺子。

  “其实都是煮适合孩子吃的,我都是他剩下的拨拉两口”。

  和以前惬意享受一顿麻辣烫不同,现在她只能在抖音上看看麻辣烫的吃播。

  她以往最爱的奶茶、咖啡也在怀孕时就戒了,“不过停母乳后,现在又偶尔喝下咖啡了,因为睡眠不够啊”,她苦笑道。

  她提到自己每天最惬意的时候,是孩子睡着的阳光午后。

  那时,她会冲一杯咖啡,在洒满阳光的阳台躺椅上看书。

  当被问及什么书,她咯咯笑起来,答道“育儿方面的书”。

  还有件让她自嘲的,是自己飘忽不定的消费观。

  “就家旁边那个超市门口,小店里有卖那种轻薄羽绒服,99块一件。每次经过都去摸一摸,想给自己买一件,但最后还是没买。”

  可是给孩子买玩具,那种正品无毒的,一次花上几百上千,都特痛快。

  “你说,我是穷呢?还是富呢?”

  “我竟然在做自己从前最讨厌的事”

  “以前挺排斥教师工作的,理想职业就是经商赚钱。”

  看到小杨耐心带娃的样子,你很难想象到她曾是“一年365天只休息除夕初一”的创业女强人。

  和小丽一样,她也是家中的长女,从小就把“挣钱养家”的责任扛上肩。

  她的父母都是生意人,这更加强了她事业女强人的特质。

  最早她在一家家电头部企业负责整个华南区的售后服务,“常常凌晨两点还在写工作总结,第二天一早又去赶飞机了”。

  后来,她与老公一起创业,负责工厂里的人力、财务、行政等等所有后勤工作,更是没日没夜。

  但有了孩子后,小杨却选择在职场激流勇“退”。

  “其实家里的工厂正处于瓶颈期,正是需要我的时候”。但她一番思考后还是决定全职带娃。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错过这个时期,可能孩子就毁了。”

  “钱挣得再多,也无法遮掩你在教育孩子身上的失败吧。”她反复提到,“现在带孩子就是我的第一事业。”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人生0-3岁的发展,要胜过以后发展的各阶段,胜过3岁以后的综合”。

  他的自尊自信、对世界理解方式、家庭与爱的观念均处于关键的地基时期。

  全职妈妈在此时的每分秒付出,都是回报千万的投资。

  “至少到孩子六岁吧,这一时期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副厂长谁来都行,但文文的妈妈只有我一个。”

  小杨学习育儿起步很早,“怀孕时就在看0-6个月的了”,但她依旧时常感觉自己“跟不上文文的成长速度”。

  “有时我忙于看书时,奶奶带他,第二天我突然发现他会自己剥橘子,我就会很慌张”。

  为此,她坚持着每晚做育儿日记的习惯,记录下每天孩子的成长。

  育儿日记中有个特别的板块,英语。

  “英语是我教文文时最发愁的,我当时大学时四级都没过。”

  但本着早期教育不能假手于人的想法,她对自己的英语回炉再造。

  每天做家务时,她都会听英文音频,反复练习纠正发音。

  晚上则会把当天学习的句式、单词以及文文的掌握程度记录下来,第二天在此基础上继续夯实。

  (小杨做的早教笔记)

  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竟然对教育有了兴趣。

  除了每天紧张带娃,她还在紧张备考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师。

  每当孩子午休、晚上睡着后,她就会拿出厚厚的书和练习册。

  “以前化妆品都是成套买的,每次都几千,夏天一件T-shirt也大几百。”

  小杨回忆起过往颇为感慨,“现在只有纸尿裤是大几百的买了,还有就是早教班。”

  她现如今依旧保持着记账习惯,但眼睁睁看着支出项中与自己关联的逐渐“隐去”,与孩子相关的占据了70%以上。

  “身边有的妈妈在孩子上花销比例更高呢,尤其家里是女孩儿的,需要富养和打扮。”

  “我对富养没啥要求,但是不能穷教育。”

  “闺蜜局难约,鸡妈群上位”

  采访时,因为麦子的儿子米粒儿在旁边,她对孩子奶奶的缺席避而不谈。

  “一个人带娃也挺好的,至少没有教育分歧。”她乐观回应。

  麦子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对这里悠闲的生活节奏习以为常,大专时学幼师离开过家,毕业后又回到这里在幼儿园带班。

  生娃前,她每天下午四五点就下班,一下班就会和好姐妹约去看电影、吃饭、逛街。“好电影集中的时候,一周能看三四场。”

  但米粒儿出生后,她辞了职,反而更忙了。

  “不止我,其他人也都陆续有孩子,忙得连轴转,约不齐了。”

  按理说,城市的节奏很慢,但麦子却在心里给自己上了发条。

  作为幼师的她,很懂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有时忙到手脚朝天,也会对孩子忽视。

  为了敦促自己每天按部就班、“不旷工”地坚持高效陪娃,她找了个妙招:在早教APP——小步在家早教做带班班主任。

  她每天的责任,就是和班上的妈妈们分享自己科学育儿的日常,号召大家也动员起来,坚持系统性地在家早教。

  小步在家早教APP上的内容,她必须身先立行地实践,感统游戏、音乐启蒙、故事绘本等等,必须一个不落。

  “你自己可能会忘记打卡,但当你成为很多妈妈的榜样时,你必须得坚持。”

  再比如,你自己心里偶尔有个疑问可能忙起来就忽略了,可群里五六个妈妈都问你同样问题时,你自然就得去查很多资料,一点马虎都不行了。”

  现在米粒儿四岁了,到了线下培训的阶段,麦子的小宇宙又爆发,为了一门课程,要跑七八家实际体验,“有次上乐高课,老师中途看手机,还前后有三个老师进进出出的,这明显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像这种机构我就直接pass”。

  为了补自己的短板音乐,麦子总共也跑了十几家机构,但她觉得值。

  “不是钱花得冤枉不冤枉的问题,而是孩子的成长期,一错过就回不来了。”

  学区房也是妈妈们跳不过去的话题。

  孩子一岁时,麦子跑了半年终于选购了一套学区房,但到前两天她突然发现这学区虽然对口了最好的小学,但中学资源不行。

  于是她又开始了漫漫的选购学区房之路。

  然而,学区房还不是妈妈群体最大的压力来源,身边的“牛娃”们才是。

  麦子接触的妈妈最多,有的鸡妈带她加入了“鸡妈”群,常让秉持理性带娃的她也焦虑不已。

  比如“4岁宝宝就会两位数乘法,正常孩子都还在加减法呐”,她又提起另一个五岁的孩子,“钢琴已经拿过奖了。”

  每当这时,她就会找其他做小步班主任的同龄妈妈彼此安慰,“在这一时期,让孩子感受到爱与陪伴最为重要,这将帮孩子形成长期学习的能力。”

  有个阶段,米粒儿让麦子很崩溃。

  每天麦子做饭时,米粒儿都把做饭食材:面粉、小米、黑米弄得满地都是。

  麦子每次都快速抚平自己的情绪,“我会赶快安慰自己,米粒儿又感受了一次痛快玩耍,对他感统和心理发育都有好处。”

  妈妈们就是在这样的,在教育孩子和自我教育中二次成长。

  如果生活一定要让一个母亲,在孩子和其他间“二选一”,孩子一定是唯一的答案。

  此时,她们也获得了世间最不可思议的力量,沉下心来“只做好一件事儿”的勇气。

  “不知多少家长是像我一样,把自我学习放在第一位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和世界进行无休止的探索。

  而妈妈们在这其中扮演了引领者、陪伴者和守护者。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是像我一样把自我学习放在第一位的。”

  提及对宝宝的陪伴教育,云宝妈妈彭琳琳显得兴奋不已。

  不同于前几位妈妈“独善其身”的付出,云宝妈妈甚至为让更多家庭做到高质量陪伴创办了互联网在线早教平台——小步在家APP,真正做到了“兼济天下”。

  回忆起云宝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处处都有她主动思考、学习、行动的印记——

  学唱儿歌,记录云宝成长笔记,在家用简易纸箱帮云宝探索空间感,发动爸爸一起用床单桌布给云宝模拟降落伞。

  (利用纸箱帮助云宝探索空间感)

  云宝成长中给全家带来的欢乐和收获让彭琳琳越发肯定:家人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营养。

  而彭琳琳也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建了小步在家早教,力求为每个家庭与宝宝提供适龄性个性化服务。

  让妈妈群体育儿路上不再迷茫焦虑。

  让孩子能在足够安全且开放的环境下快乐且高质量的成长。

  (云宝妈妈和云宝做亲子游戏)

  对比人类整体来看,妈妈群体的“逆人性”难以理解。

  但将其放回到人类历史长河发展中,却容易理解其特殊之处。

  承担着人类繁衍生息、抚育下一代的职责,妈妈群体处于一个决定性的位置——下一代的心智智慧,直接决定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延续与进化。

  现在,妈妈们全力抚育的孩子们,正是二十年后中国经济的栋梁,将支撑起国家大业的方方面面。

  随着中国普遍经济水平提升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全职妈妈比例正在提升。

  也许今天社会会忽略全职妈妈们的付出,但二十年后的中国会证实她们的功绩。

  备注: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彭琳琳除外)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