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换位”奏响幼儿教育的和谐之音

  《纲要》中提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主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直追求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的。

  在与孩子们相处时,我主动放下教师“居高临下”的身份,积极参与孩子们的活动,真心想融入到幼儿群体中,这确实让我收获了许多快乐。但是,很多时候与孩子们玩着玩着,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游戏的“主角”、活动的“主体”,这与我教学的本意背道而驰,心里积聚了很多困惑,但始终不得其法,直到一次意外的换位体验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豁然开朗。

  时间:一次区域活动时

  人物:我(教师)、参加“小舞台”活动的6个孩子

  “接下来一个节目——欢迎茹老师来为大家表演!”我正在“七彩小舞台”聚精会神看节目时,忽然听到主持人沁沁大声报幕。倍感意外的我便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中,半推半就地上了舞台。

  “我表演什么节目呢?”一时之间我有点手足无措,望着一双双干净又充满期望的眼睛,心里的一丝慌乱肯定被孩子们捕捉到了。“茹老师,你还没有准备好吗?你还穿着棉鞋呢。”玲玲的一句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时我竟然涨红了脸,平时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的冷静、沉着、落落大方荡然无存。

  “没关系,茹老师你跳一个舞吧。”“好呀,谢谢你。”我猛得醒悟过来,马上调整好自己,同时也想起之前为孩子们准备的歌曲《好日子》,赶紧找出磁带,我随着《好日子》的歌声,表演了一段彩带舞。虽然我的动作没那么流畅自如,但孩子们却看得非常认真,表演完后还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这次“意外”,让我感思良久,也让我收获巨大。

  首先,它让我真正体验了一次孩子们的表演区活动的感觉。在毫无准备或准备不全的情况下被稀里糊涂推上舞台接受众多目光的“拷问”,实在是令人心惊的体验。如果碰上观众不谅解,可能还会很尴尬,也许还会在心里留下恐惧的阴影。我尚且如此,没有什么临场经验的孩子们就更别说了。想起我以前让孩子们上舞台表演时,往往会有孩子怯场的情况发生,有的孩子表演到一半竟然逃下来,我虽然多次鼓励,但效果不佳,在活动小结时,我还曾将这些行为当作不足之处提出来以示警戒,想想这其实是我在无形当中又端出了老师的架子进行严正的“威吓”。经过这次活动,我明白在没有准备好的状况下,孩子们上台表演会特别紧张,上台前的准备是相当重要的。

  其次,我对合理设置区域环境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我对“七彩小舞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区域一分为二,辟出一个“化妆间”。这样做,第一,可使小演员有了装扮自已的空间,保持了一定的神秘感与新鲜感;第二,象模象样的舞台入场方式,更容易使小演员们进入表演的角色中,当然也更能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望;第三,也能让他们在上台之前可以想一想并理一理接下来要做的事,以便将自己表演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再次,我对《纲要》的理念进行了再次研读,也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深刻反省,并联系教学中如影随形的困惑——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游戏的“主角”、活动的“主体”,终于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在潜意识里始终以成人和教师的“高姿态”干预孩子的游戏与学习,所谓的“平等”“平视”一直都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这一次的“换位体验”让我受益匪浅,事后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以前我们碰到的一些困惑是不是也可以用“换位思考”来解决呢?

  (一)假如我是孩子

  之后,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常常提醒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尽量让这种思维形成一种习惯。同时,我也常常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努力尝试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来了解事物。比如在集体活动中,坐在最后面和最旁边的孩子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站起来,他们因此没少受责备。通过换位思考,我会较多地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还会主动问:“你们看得见吗?”

  又如在进餐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偏食的孩子让人感到头痛。记得曾经有一个叫烨烨的小朋友特别挑食,一次午餐时,香香的饭配上西红柿炒蛋,大家都滋滋有味地吃起来,可烨烨却看着鸡蛋发愣。于是,我对他说:“烨烨,要不我们这样,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点点头,拿起筷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我一眼,我也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在这件事中,我也进行了“换位体验”:如果是我不想吃的饭菜,硬是要吃满满的一碗,我会什么感受?由此,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他是个心理负担,而我在换位思考后主动给他一个选择,让他有台阶可下,既照顾了他的自尊,也减轻了他的心理负担,于是他就能愉快而轻松地进餐了。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每个孩子有他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他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只好借助于行为表现出来。即使是外显的行为,每个孩子还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结。如果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假如我是家长

  在与家长关系的处理上,我发现“换位体验”也能起到不错的润滑剂的作用。我们常常会碰这样的家长:会因为孩子在园里的一点点表现忐忑再三,追问不停,或因孩子之间的一点小磨擦小磕碰喋喋不休,争论不止。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一丝不耐烦,但是如果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父母当时的心情,通过“换位”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时我们也许就不会认为是“小磨擦”或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会感到厌烦,而会本着解决问题的真诚之心友善、耐心地去对待,去处理,毕竟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如果教师与家长能“强强联手”,很多问题都将“不是问题”,或者再棘手的问题也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为此,在家长工作中,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就是站在家长的角度上,以家长的眼光去看待家长工作。先理解家长,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性格的看法、对班级工作的想法及建议,知道他们想从老师处得到怎样的帮助,才能取得家长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去年的新年联欢会活动,充分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新年联欢会是我们幼儿园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一个大型的活动,如果不能取得家长的帮助,活动的开展将会是艰难的。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解说,让家长了解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并能理解我们教师安排活动的良苦用心。果然,有一部分家长由先前的质疑或疏离慢慢转变为理解与支持,甚至有些家长身体力行,热心参与一些环节,为活动提供帮助。在活动进行前,我们也主动联系一些时间安排较紧凑,有可能不能参加联欢会的家长,和他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尽量减少他们的遗憾。为了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我们还进行了几次彩排,弥补了计划中所未曾想到的不足。经过这次联欢会,我们和家长的关系更密切了,家长们对班级工作的配合也更主动了。

  (三)假如我是同伴

  现在的孩子都是大人们手心里的宝,被大人们宠着、保护着,非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被爱,不懂得付出;习惯了独享,不习惯分享,甚至会是自私的表现,所以在同伴之间常会有争抢的事件发生。如果直接批评效果显然不理想,所以我也尝试着站在孩子同伴的立场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们之间的相互“换位”,让他们能懂得体谅,学会分享。

  有一个叫张静的小朋友,总是喜欢玩同伴的玩具,又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当同伴不肯的时候就会去抢夺,或是哭闹,所以她在同伴中很没人缘。有一次自由活动的时候,张静小朋友正在玩娃娃家的玩具,忽然看到旁边的刘兰小朋友在玩“小魔仙”的玩具“巴拉拉魔棒”,就跑了过去,对刘兰说:“我想玩你的巴拉拉魔棒。”刘兰说:“不好,我还要玩呢。”张静二话不说,就去抢刘兰手中的玩具,两人就这样吵了起来。我赶紧走过去,阻止了她们,了解了情况以后,我把张静叫到了一边,问她:“如果是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刘兰抢去,你心里会怎么样?会不会难过?”张静点点头。我接着问她:“那么你刚才这样做刘兰心里会怎么样?你现在该怎么做呢?”张静很小声地说:“我要跟她说声对不起。”我又把刘兰叫到一边,亲切地问她:“如果小朋友在玩你非常喜欢的玩具,而她又不给你玩,你会不会难过?”刘兰点点头。我又问:“如果小朋友愿意给你玩玩具,你会怎么样?”刘兰很开心地说:“我会很高兴,我会和她做好朋友!”我笑着说:“你看,张静她想玩你的玩具,方法是有点野蛮,她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了,如果你能大方些,说不定你们能成为好朋友了呢!”刘兰懂事地点点头。于是,我把她们的手拉到一起,张静真诚地向刘兰道歉,刘兰腼腆地说了声“没关系”,两人就开心地玩在了一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配合,张静果然变得不那么自私,心中有他人了。让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也能体会一下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可以避免很多矛盾的产生,小朋友们之间关系更友好了。

  

  做孩子,让我拥有宽容;做家长,让我学会理解;做朋友,让我体悟分享。总之,“换位”是沟通教师与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也是联系“家”“校”的纽带,让孩子们拥有快乐、平等空间的法宝,更是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播撒真善美的有效手段。在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若时时有“换位”相伴,相信定能走进孩子们的童心世界,为完善他们的独立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奏响幼儿教育的和谐之音将指日可待!

育儿网广播

《吾儿教育》杂志介绍

本杂志集合了中国幼儿在线的精华,风格幽默诙谐,内容益智健康,特别适合家长、老师与孩子共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