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剥夺和控制让他难以表达真实的体验和想法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是有价值的。孩子是我们的生命延续,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去完成自己。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基础,这样的人才会有爱,有自由。父母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自己,而不是一个复制品。
 
  云伟是一名公认的成功设计师,但他却经常困在自己的矛盾情绪中不能自拔。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的设计与理念趋于完美,另一方面,总是觉得自己的设计总有不足的地方。
  在一次设计说明会上,客户第一次对他的设计提出了质疑,说他的东西华而不实。要求他在两个月后,拿出成熟的设计来。那句“华而不实”的评价,总是在他耳朵边响起。他总是想象着下一次的说明会,他会很失败,甚至被周围的人嘲笑。强烈的无力感伴随着他。
  他把自己的担心、无力讲给父母听。父母只是说:“你原本就应该更努力。”这让他的心底的抑郁情绪彻底爆发。他一下就失去了支持,开始回避与人交往,不想起床,认为什么都没有意思,甚至产生了想告别人世的念头。
 
  临床诊断:父母的严格掌控令他感到无所适从
 
  经过深入交流我知道,云伟父母都对艺术很感兴趣,曾经梦想成为设计大师。只可惜,所处的年代特殊,他们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他们希望云伟能做一名出色的设计大师。
  3岁时,小云伟便开始学习了自己不喜欢的素描。父母是严厉的,只要他一张画没有画好,他们就会用严厉的方式惩罚他。而当云伟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父母会在露出一丝笑容后,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云伟一直没有获得过肯定。哪怕他做得比其他孩子更好,而父母总是只有惩罚,没有奖励。但云伟仍一味地满足父母的需要,并希望获得父母的肯定。每当自己取得一些成绩,他会第一时间展示给父母,希望爸爸妈妈也能体味到自己的喜悦和满足。而云伟的父母从来不会表现出太多喜悦的感觉,总是对他说:“你不要骄傲,再努力一点就能做得更好。”云伟心里便会空荡荡的,感觉无所适从。
 当这样的情形发生时,尊重,爱就不会发生。而孩子成长中的爱,尊重等都是从与和父母的关系互动中认同到,并内化到自己身上的。意思就是一个被爱的孩子,就会有能力去爱别人。一个被尊重的孩子,他就有懂得真正的尊重,并也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一个从小就生活在父母严格掌控下的孩子,则会用谎言去掩盖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想法。这样的人,有代表道德,伦理等超我部分,也有被压抑的本我欲望部分,处在这两部分之间的自我部分是不稳定的。自我不稳定,情绪也就不稳定了。
 
 父母的评价让他处于自我价值的冲突中
  Tips:
  心理动力学讲的是人的早期经验和早期创伤是造成人的病态行为的原因。因为早期的创伤被压抑潜意识,在一个特殊时期(一般是青少年时期)用不合理的病态方式解决潜意识矛盾。这就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云伟处在自我价值的冲突中。这样的冲突时常表现在需要别人的认同和肯定,云伟总是在非常自大和自卑的矛盾中间。一方面,他认为自己很优秀,并用很多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优秀,另一方面,他又很自卑,特别害怕自己被人贬低和不认同。因此,云伟非常努力,当然也获得了公认的成就。但一旦自己的努力被忽视时,如被客户否认的时候,云伟就体验到羞耻、挫败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好像就是说:“我什么都不做了。”这样,可以用对自己的愤怒,来弥补自己的羞耻和无力感。只是这样的愤怒是针对自己的,抑郁,就是自我愤怒攻击的表现。说自己没用,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等等。
   而自我价值的冲突,主要是自我价值和别人认可的价值之间的矛盾。云伟一次又一次的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成功,实际上就是想保持自我价值与父母评价价值之间的一致性。当然,这也给了云伟一直以来的工作上的成就动机。在这次的设计方案中,云伟原本感觉自己不足,并且又被客户指出不足,云伟的自我价值与他人评价价值出现了负性的一致,这让云伟自恋的部分彻底损伤了,所以他在短时间内真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
  育儿建议:学会去肯定孩子的自我价值
  当父母把自己的愿望放到孩子身上的时候,父母是很自私的。因为自私,所以就会用“我为你好”这样的爱的幌子来掩盖自己的自私。
 
  有了爱和尊重,才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
   一个人的需要分5个层次:生理、安全、 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要是人存在的动机,人也会从这几个需要层次的自我满足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人生就是充实的,有力的。当然,也就可以体会快乐,幸福。
  父母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是因为自己在人生经历中的某部分没有满足。因为没有满足,所以这些内心的伤痛,便会在自卑的情绪中暗自流动。如果父母不接受这样的挫折,那他们一定会用一切方法去消除掉让自己内心感觉自卑的东西。孩子就有可能成为父母挫折的牺牲品,父母会用一切可以控制的方法去控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因为他不听话而愤怒。假如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有一点,他们将很难接受自己内心的挫折感,甚至会用“我为你好”的方式去挫败孩子。把控制当成爱,就是因为我们缺乏觉察,并不能接受自己的结果。
 很多时候,父母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这个世界的事物。而孩子喜欢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当他的愿望被肯定并感觉被支持的时候,他很满足,也会很自由。至于将来他想做什么,那应该是他自己慢慢在成长中思考的,他是一个独立有自己思想的人。像一次豆豆妈妈问起了豆豆长大以后的愿望。豆豆想了一会,说想做火车司机。豆豆觉得火车司机很伟大,能够驾驶这样庞大的物体,因此,他想做火车司机。妈妈虽然不是很认同但还是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示妈妈会支持他。妈妈又问他做火车司机要具备什么条件。然后就着这些条件谈了如何学习、取得这些技能等等。最后,豆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长,实现其自我价值
  如果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由的,那就时刻觉察自己,是否有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未了心愿放在孩子身上,那只是我们逃避挫折,恐惧的方法。而你的孩子,恰恰就是“受害者”,是属于你的附属品,他们没有自己。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妈妈需要一直为孩子操心。
  5岁的晨晨从小学钢琴,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但妈妈发现晨晨越来越不开心,而且身体越来越虚弱。晨晨妈妈开始反思。她发现自己的童年也是这样度过的。不开心,经常生病(因为生病可以获益。比如:可以逃避责任,不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不需要被别人和自己惩罚)。
  晨晨妈妈小时候就被父亲要求成为一名音乐家,而她在青春期的时候反叛,放弃了音乐。她把自己的挫折转化为一个未了的心愿,在希望儿子帮自己完成。她并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甚至总是用“应该”和“不应该”在判断孩子。意识到这些后,她与自己的儿子谈了一次话,问儿子是否喜欢钢琴。在她的真诚表达中,儿子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儿子感觉压力很大,很害怕自己没有朋友,害怕弹琴不能过级。他很羡慕其他小朋友能在课余时间尽情的玩耍,并希望妈妈允许他多点时间踢足球。
  这次谈话后,晨晨妈妈尊重了自己儿子的愿望。她发现,儿子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足球的时候,是那样开心,见自己也开始没有那样的距离感了。儿子还是要坚持学习钢琴,但这时候的他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学习,他学得很开心,并在上钢琴课的时间到的时候,儿子不迟到了。
 
  很多时候,父母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这个世界的事物。而孩子喜欢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当他的愿望被肯定并感觉被支持的时候,他很满足,也会很自由。
   专家介绍:胡慎之,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治疗师,精神分析师,心理治疗师婚姻家庭指导师,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

育儿网广播

《心理育儿》杂志介绍

针对0-6岁儿童成长中的各类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专业见解与指导;从中医学的角度关注宝宝的身体健康,依据中医理论对孩子进行日常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