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责任心在宝宝心中萌芽

  培根曾说:“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那么,什么是责任心,宝宝责任心的发展特点是什么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爸爸妈妈应如何培养宝宝的责任心?本文将为您一一解析。
  幼儿责任心的涵义
  责任心是指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们所承担任务的自觉态度与行为,[ 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C].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932.]是个体对人或事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努力尽责的一种心理品质,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它是衡量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态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的基本尺度,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都能产生重大影响。[ 刘国华. 论责任心的教育. 青年研究[J]. 1996, (5): 16.]荷兰学者David等人指出,社会责任心强的人,会显示出更强的合作性,更有可能回报同伴以及推进群体的利益。[ Cremer, D. Lange, P.(2001). Why Prosocials Exhibit Greater Cooperation than Proselfs: The Role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ciprocity.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Vol.15. p. 6.]
  幼儿责任心是指幼儿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负责行为等的认识。[ 王健敏. 幼儿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实验研究报告[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 (2): 12.]责任心作为幼儿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而且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及自控能力的提高、独立性的增强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手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得出的重要经验之一.]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品质,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将来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阶段:从他律到自律
  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外在的责任要求开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身的内在品质。综合中外学者的观点,简述如下。
 
  表1:不同学者关于幼儿责任心发展阶段的阐述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皮亚杰
  幼儿对待一个行为的责任态度,须经历一个从客观地决定于该行为后果的责任态度(7、8岁以前)——即客观责任感,向主观地由行动动机决定的责任态度(7、8岁到11、12岁)——即主管责任感的转变。[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发展心理教育心理论文选[C].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256.] 
  华顿和哥纳
  (Warton & Goodnow etc. )等人 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有3个阶段:(1)直接后果责任心(direct-cause responsibility),由幼儿自己解决他们的问题;(2)自我规则责任心(self-regulation responsibility),幼儿不用他人提醒也能对自己的事情、行为负责;(3)持续责任心(continuing responsibility),表现为即使同伴或他人愿意替幼儿做事,而幼儿仍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 Pamela M.Warton & Jacqueline J.Goodnow.The nature of responsibility: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your job”[J].  ChildDevelopment,1991 (62):156-165. 转引自金芳, 杨丽珠. 幼儿责任心研究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41.] 
  陈会昌 将幼儿责任心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强制性责任水平。此时幼儿把某一任务的责任看成是毫无疑问、必须去完成的,但并不理解责任的意义。他们重视的是成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如“老师让我们这样做的”、“不做老师会批评的”、“老师让我们做的,就必须得做,不做就是不听老师的话”等等。强制性责任水平一般在小班幼儿较多见。
  第二阶段是半理解责任水平。表现在幼儿逐渐摆脱了成人权威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责任的理解,基于责任对他人、集体、社会的重要性而做出判断。但这种理解尚不全面、深刻,还没有成为信念。半理解责任水平是幼儿的责任心从外部标准向内部价值标准转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第三阶段是原则的责任水平。这种水平幼儿基本上摆脱了对成人权威的畏惧,不仅估计到不负责任的后果,而且还考虑到它的间接、长远的影响。这时,个体的责任心已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部分大班幼儿可具有此种水平,如“这样做是应该的,不然的话玩具会乱的”,“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去做”。[ 庞丽娟, 姜勇. 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3): 12.] 
  王健敏 幼儿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从依从阶段到认同阶段,最后达到信奉阶段的过程。小班幼儿的责任心表现为服从教师、家长的要求;中班幼儿则逐渐认同教师、家长对他们的责任要求,他们开始理解责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而大班部分幼儿的责任心可达到信奉水平,即他们开始从内心中认同责任行为,此时责任心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庞丽娟, 姜勇. 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3): 12.] 
  庞丽娟等人 幼儿责任心由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6个维度构成,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过失责任心方面,大班是发展的关键年龄。在责任心的其他方面,中班是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责任心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3~6岁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是其次的表现形式。[ 庞丽娟, 姜勇. 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3): 17.] 

  幼儿责任心的影响因素:家庭和幼儿自身共同作用
  幼儿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式过程,它是在主客观多重因素——包括幼儿自身主动的发展和教育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看,影响幼儿责任心的主要是幼儿自身因素和和家庭因素两个方面。
  自身因素制约着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儿童责任心的发展水平,由于儿童年龄的不同,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不同,他们的责任心水平也不同。

  表2:影响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幼儿自身因素
  影响因素 主要观点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金芳、杨丽珠: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品德水平,以及他们实践活动的性质、范围和水平)制约着儿童责任心的发展水平。[ 金芳, 杨丽珠. 幼儿责任心研究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41.] 
   李洪玉:儿童责任心水平与其认知、言语、操作能力等都有高度相关。[  姜勇, 陈琴. 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2): 24.] 
   李洪曾:幼儿责任心发展的水平与幼儿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责任心愈强,身心发展水平也愈高;责任心水平愈弱,身心发展水平也低。幼儿责任心的水平与幼儿“求知欲望”“行为习惯”和“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存在这一关系。幼儿责任心水平与幼儿行为习惯中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 ”和 “品德习惯”有关,与幼儿社会性中的“独立性”“同伴关系”“自控能力”“关心他人”和“亲子关系”有关。[ 李洪曾. 幼儿社会责任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下)[J]. 山东教育, 2002, (10): 13.] 
   Jon Sutton 等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责任回避中的缺乏自责因素正相关。这说明儿童责任心发展水平受其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Sutton J.;Reeves M.; & Keogh E.(2000). Disruptive behaviour, avoidanc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ory of mind. 登录日期: 2010-1-25.] 
   前苏联学者E.N.库尔奇茨卡娃(曾经研究过儿童的羞愧感——人们的责任感包括因未能尽责而引起的羞愧感):
  3岁的儿童有羞愧感的萌芽,但还未从“惧怕”中摆脱出来,往往与难为情、胆怯交织在一起;幼儿园小班、中班的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而大班儿童在同伴(尤其本班同伴)面前会感到羞愧,这表明了集体舆论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羞愧范围扩大,而且越来越“社会化”,但羞愧感的外部表现范围在缩小,对羞愧的体验在加深,他会记住产生这种情绪的条件,以后遇到这种条件时,努力克制使自己做错事的动机与行为,将成人的要求逐渐变成自己的要求。[ 王炳仁. 简论培养儿童青少年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J]. 教育研究, 1993, (7): 35. 转引自金芳, 杨丽珠. 幼儿责任心研究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41.]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金芳, 杨丽珠: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他们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儿童主观能动性的状态不同,这使同处某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在责任心的发展水平方面显出各种差异。而且一般来说,主观能动性对儿童责任心形成的作用与影响,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加大。[ 金芳, 杨丽珠. 幼儿责任心研究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41-42.] 

  家庭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 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 转引自刘闯, 杨丽珠.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56.]家庭因素对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不可小觑。
  表3。影响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的家庭因素
  影响因素 主要观点
  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 主干家庭子女的“家庭责任”强于核心家庭子女;主干家庭子女的“集体责任”强于单亲家庭子女;隔代家庭子女的“社会责任”强于核心家庭子女。

  链接: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模式。
  核心家庭:父母和未婚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模式。 
   家庭氛围愈融洽,幼儿责任心愈强。 
  父母的教养方式 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不一致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放任型尤为不利于幼儿责任心发展。[ 刘闯, 杨丽珠.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58.] 
  纵容的养育方法因为缺乏父母给予的准则和强化,所以只能形成儿童少量的社会责任心,而专断的父母所养育的儿童常会比以纵容方式养育的儿童具有较多的社会责任心,而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是最具有社会责任心的。[ 玛戈.B.南婷. 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早期. 丁祖荫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97-99. 转引自刘闯, 杨丽珠.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56.] 
  Maccoby和Martin:放任型教养方式使得儿童缺乏责任感。[ Maccoby E.E., Martin J.A..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In P.H.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Volume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1983: 1-101. 转引自刘闯, 杨丽珠.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56.] 
  母亲的态度为顺从过度时,儿童性格中更多地表现出无责任心。[ 堀丿内敏. 儿童心理学.谢艾群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125-126. 转引自刘闯, 杨丽珠.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56.]   
  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和行为 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和责任行为对幼儿责任心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张升峰. 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J]. 山东教育, 2008, (15): 13.] 
  家长自身的责任心水平并不直接显著地影响幼儿的责任心,但它能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中对孩子责任心的要求间接地对孩子的责任心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责任心水平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姜勇, 陈琴.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转引自刘闯, 杨丽珠.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56.]   
  父母年龄 父母年龄愈大,幼儿责任心愈强;父母年龄愈小,幼儿责任心愈弱。 
  父母学历水平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父母,其子女“责任心总体”水平强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父母的子女。 

  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人的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和他人的客观需求在个体身上引起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随着年龄增长和后天教育及生活经验而逐渐发展。宝宝责任心的培养,离不开后天的养成与教育,“生活即教育”,爸爸妈妈要从生活小事做起,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责任心。
  让孩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情景1:从牛牛2岁开始,妈妈就有意识地教他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让牛牛自己叠被子,牛牛撒娇说:“我不会,妈妈给牛牛叠!”妈妈耐心地说:“牛牛已经是大孩子了,妈妈教牛牛叠被子,我们一起来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好吗?”妈妈的话让牛牛感到自己俨然是个大人了,同时在妈妈耐心地引导下,牛牛学会了好多生活技能。现在,牛牛4岁,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
  解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宝宝力所能及的事,诸如吃饭、穿鞋、穿衣、叠被,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有时,孩子撒娇,妈妈一心软就会替孩子做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看上去是爱孩子,其实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树立。

  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情景2:嘟嘟从小养成了挑食的习惯,正餐不好好吃,零食却不离嘴。为了帮助嘟嘟改掉这个毛病,妈妈和嘟嘟约定,如果嘟嘟能保证按时吃饭、不挑食,妈妈就发给嘟嘟一张贴画,累计十张贴画时,就奖励嘟嘟一个心仪的礼物。如果嘟嘟破坏了规则,就要扣掉一个贴画。渐渐地,嘟嘟终于养成了按时吃饭、不挑食的好习惯。
   解析:皮亚杰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他律期和自律期),学龄前的幼儿尚处于他律期,他们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因此,对宝宝来讲,有许多行为可以订成规则,责任心的培养可以从培养遵守规则入手。

  给孩子分配适当的任务
  情景3:爸爸妈妈和多多围坐在桌旁开家庭会议,妈妈说:“我们家有三口人,每个人都要做家务。多多,你想一想,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干什么呢?”多多每说一种妈妈就用笔记下来,妈妈又说:“我们每天有这么多事情要做,有的爸爸做,有的妈妈做,多多可以做哪些呢?”看着多多自己领任务,爸爸妈妈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原来,这是让多多主动做家务的小策略。
   解析:在家里,有意识地分配宝宝做些家务活儿,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得到父母重视的、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宝宝在做家务活儿的过程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形成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妈妈们不妨根据宝宝的年龄给他们派些任务:3岁的宝宝负责饭前摆放勺、筷子等;4-5岁的宝宝负责擦桌椅;6岁的宝宝负责取报纸、倒垃圾。此外,宝宝年纪小,做事坚持性比较差,把职责分配给宝宝后,爸爸妈妈要经常提醒,适时鼓励,使宝宝逐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

  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情景4:妈妈下班一进门吓了一跳,彤彤正在地板上卖力地画着画,已经花花绿绿一大片了。妈妈忍住气:“彤彤,画画应该在哪画?”“
  “在纸上。”
  “那怎么还在地板上画呢?”
  “纸太小了,画不下大公园。”
  “妈妈下次给你准备一些大画纸。现在怎么办?你能负责把地板擦干净吗?”
  彤彤点点头,妈妈给他一块湿抹布,彤彤很用力地擦起来。
  解析:由于年龄特点的影响,宝宝对很多事情或出干好奇、或出于调皮的天性、或出于对日常生活缺乏知识和经验而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错误,出现不良后果。对此,父母要有正确认识,不必过于担心,可以让孩子自己承担由于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认识并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在内心树立起责任意识,以避免类似不良结果的再次发生。[ 陈兴安. 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招数[J]. 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2006, (2): 50.]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负责任的榜样
  情景5:媛媛5岁那年,奶奶患病。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却依然细心周到地照顾奶奶,为她送水、喂药、擦身体,媛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媛媛会主动给奶奶倒水,陪奶奶玩。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媛媛成为了一个非常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孩子。
  解析:爸爸妈妈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是宝宝学习的榜样。正如托尔斯泰说的那样:“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要培养宝宝的责任心,爸爸妈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用父母的责任心去培养子女的责任心。无论是对家庭生活、对工作,还是在与人交往中,爸爸妈妈都要表现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其身正,不令而行”,久而久之,爸爸妈妈富于责任的言谈举止会在无意中被宝宝模仿、认同、内化,从而对他们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育儿网广播

《心理育儿》杂志介绍

针对0-6岁儿童成长中的各类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专业见解与指导;从中医学的角度关注宝宝的身体健康,依据中医理论对孩子进行日常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