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也要做“听话”的父母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父母之道
-
逗孩子不等同于捉弄孩子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欢笑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家庭教育
-
千万不要给孩子设立“记过薄”
教育全在细节中,真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儿童的反思意识和控制能力都还没有形成,他们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兴趣的支配。成人以为把孩子的缺点写出来,张贴在眼前,孩子就会经常自我提醒,理性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太不了解儿童的特点了。而且,凡是来她家的人都会看到这张纸,这么多缺点挂在墙上,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何必把孩子不想示人的一面钉到墙上。纸上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只记“功”不记“过”,效果会更好。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父母之道
-
像爱孩子那样爱他的朋友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是权威,就是秩序。孩子从破坏秩序中获得快乐。父母暴怒的态度,使孩子轻而易举把自己的欢乐与父母的存在对立起来。父母在家时,孩子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甚至强作欢颜,在外面也不敢轻松地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小朋友说:“你爸爸妈妈好凶啊!”他也是这么看大人的,也不敢到朋友家去玩。于是孩子变得不善言谈,不善行动,不善组织,忧郁孤独。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父母之道
-
孩子需要一个慈母和一个严父
无论哪一个与儿童相处的人都会很快明白,过多的同情是错误的,当然,过少的同情更是错误的。在这方面就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走极端都是不好的。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父母之道
-
不要把孩子养成个“小皇帝”
“小皇帝”是现在中国社会对独生子女的一个称谓。这无疑是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把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一家人无论老少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运行。把大人搞得团团转,也造成孩子在整个家庭里的“独断专行”。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不良习惯
-
对孩子的爱不必过多的挂在嘴边
“不管你长多大,始终都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们常常会把类似的话挂在嘴边,孩子只好不言不语地听着。这不是反感,也不是为了细细“品味”,只是无可奈何罢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聆听和忍耐。听的时候,孩子表面上大都是一副接受的样子,而听的结果却常常是“这只耳朵进去,那只耳朵出来”。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父母之道
-
幼时的性格决定将来的成就
在那过去的美好时光里,我们做父母的都觉得自己好像是上帝的代理人一样,正在履行着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当我们意识到一切都无法重新开始时,“家长”这一身份就变得更加令人敬畏了。我们的孩子不仅仅是继承了我们的基因,而且更重要的是继承了我们的榜样。我们永远不能回到开始。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个性品质
-
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因势利导
逆反心理似乎天然地与好奇心连在一起。当父母着意要孩子去做什么,并三番五次地加以叮嘱时,孩子却不放在心上,或者故意不按要求去做。比如,父母要是说:“今天爸爸妈妈都回来得晚,你做完作业就在家里玩,不要到外面看热闹,别学那些孩子。”这样说反而会使孩子想:那我倒是要看看外面有什么热闹,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去看,我就不可以呢?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叛逆期
-
父母不应剥夺孩子的发言权
父母总是站在教导者的立场上说话:“孩子什么都不懂,该听我们的,至少在他们十岁前。”他们把孩子的思维理解为成人的思维,加以命令,加以说服,加以训导。结果如何呢?他们确实要孩子听话,孩子却又的确不听话——责任不完全在孩子。
标签:教育方式,类别:多元智能
标签大杂烩
文章 孕妇 饮食营养 饮食 怀孕 早期教育 教育 胎儿 生长发育 游戏 亲子互动 胎教 语言行为 营养 性格 多动症 早期发育 家庭教育 宝宝 早期开发 健康 孩子 亲子游戏 孕期 理财 婴儿心理 幼儿园 父母 安全 智商 家庭 母乳喂养 儿童教育 育儿书籍 喂养 孤独症 运动 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 感知觉 智力开发 疾病 生育 幼儿 兴趣 发育 接种 自我保护 护理 肢体行为 智力 睡眠 性爱 胎儿发育 交往 情绪 父子关系 性教育 个性 育儿 健康护理 儿童健康 玩具 腹泻 亲子教育 注意事项 分娩 优生 感冒 疫苗 学习障碍 婴儿发育 肌肤护理 胎教方法 妊娠 好奇心 习惯 母乳 性生活 发热 母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