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基本成分。学前儿童的道德认识带有具体形象性和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有所提高。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认识是笼统的,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学前晚期,道德认识逐渐分化,广度、深度也有提高。最初,儿童对“好孩子”的认识,只会笼统地说“听妈妈的话就是好孩子”、“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以后,逐渐加深.和完整了这种认识,他们会说:“听老师的话,不打人、骂人,不淘气,好好做作业,才是好孩子”。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个性品质
-
儿童道德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地说,儿童的道德认识都比较贫乏,要靠教师、家长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道德认识的教育。一个人知道了那些行为是好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应该怎样去做,懂得了那些行为是不好的、不道德的、不应该做的意义以后,就会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品德教育
-
儿童的道德感是比较丰富的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人的道德需要得到了满足或是没有得到实现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情感。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个性品质
-
孩子为什么要偷拿东西
幼儿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来,这与成年人的偷盗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幼儿对物品的所有观念还不十分成熟,对自己的东西与他人的东西的区别还不能象成年人那样十分清楚。再加上常常把幻想与现实混淆起来,比如在谈到特别想去某个游乐园时,幼儿便产生了各种空想,好象自己已经在游乐园里做游戏了。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不良习惯
-
孩子爱撒谎 家长应该多反省
不同的孩子说谎的原因不同。有些孩子说谎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惩罚。这些孩子往往比较胆小怯弱,像李甜的父母很严厉,特别是父亲,往往对她非打即骂。在考试成绩不好或犯了错误时,李甜为了逃避惩罚,于是就撒谎。这种撒谎行为的症状是:说谎内容和学习成绩及品行有关,谎言比较简单。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父母之道
-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每一个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这个问题,都会震惊,愤怒,犹如梦幻破碎。其实“偷窃”的行为在10岁以下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有的偷家里的,也有的偷拿商店的东西,但我们并不能就因此说他们是可耻的,因为每个人都要经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才能具有诚实的品格。孩子在10岁以下,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不必把这种行为等同于大人的行为,它和大人所谓的“偷’是两种概念,不同性质的。一般说来这种现象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失,但如果直至10岁仍未有改善的迹象就必须寻找指导与帮助了。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家庭教育
-
比较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
日本的教育素有“战略教育”之称,既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也注重对道德教育的强化和充实。中日是两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同时也有共同的地方。研究其异同,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中外对比
-
孩子的道德教育要注意什么
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文明行为举止
-
孩子的道德教育要注意什么?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少家长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习好摆在首位甚至是唯一的位置上,对孩子一味强调只要学习好就行,将来就能出人头地,就能生活得富裕幸福。并且,总和物质挂钩,久而久之,势必在孩子的心目中打下这样一个深深的烙印:“只要我学习好,我就能拥有一切”,“只要我学习好,我就有实力,我就什么也不怕”。滋长了一种功利极强的个人主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可能培养出一些学习上的尖子而思想品德上的“劣等品”。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个性品质
-
正确发展宝宝的道德观
“不!我才不给他玩我的玩具!”埃尼大喊。当三岁的埃尼努力要伸手抱住147块积木时,他一边这样大喊大叫,听得出语气中的绝望。他强烈地维护着自己:“我需要这些玩具!”要求埃尼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严重地冒犯了他对公平的认识——他的是非观。
标签:道德教育,类别:家庭教育
标签大杂烩
文章 孕妇 饮食营养 饮食 怀孕 早期教育 教育 胎儿 生长发育 游戏 亲子互动 胎教 语言行为 营养 性格 多动症 早期发育 家庭教育 宝宝 早期开发 健康 孩子 亲子游戏 孕期 理财 婴儿心理 幼儿园 父母 安全 智商 家庭 母乳喂养 儿童教育 育儿书籍 喂养 孤独症 运动 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 感知觉 智力开发 疾病 生育 幼儿 兴趣 发育 接种 自我保护 护理 肢体行为 智力 睡眠 性爱 胎儿发育 交往 情绪 父子关系 性教育 个性 育儿 健康护理 儿童健康 玩具 腹泻 亲子教育 注意事项 分娩 优生 感冒 疫苗 学习障碍 婴儿发育 肌肤护理 胎教方法 妊娠 好奇心 习惯 母乳 性生活 发热 母子关系